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入手,对我国"国内首对同性恋者结婚"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媒体的报道偏见,并指出这种偏见报道给事件当事人、同性恋群体和公众三方带来的危害。提出跨越不同健康群落间的沟通屏障是媒体实现健康传播意义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2.
接二连三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对当今的舆论引导提出挑战。新旧舆论传播主体构成当前舆论引导的"双核"结构,"双核"化的舆论引导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同时又面临舆论环境变化的新挑战。本文由此提出实现"双核"舆论引导结构向"双螺旋"结构的转化,以此更好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事件"从2012年4月到11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对于此次事件各媒体都作了充分的报道。本文以新浪网对"钓鱼岛事件"的专题报道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策略并分析其采用特定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宦晓渝 《新闻世界》2011,(11):151-152
《人民日报》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形式、版面位置、报道态度和报道来源地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纸质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以下简称番禺事件)为个案,重点分析公众、媒体、政府如何通过共同参与这场环保"公共议题",形成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并对三重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探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7.
严自珍 《今传媒》2013,(2):30-31
健康传播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属于应用传播学的范畴,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3年"SARS"事件的爆发,成为我国健康传播研究发展的一个契机,从此以后健康传播研究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关注,加上近年来的禽流感、基因安全、食品安全和各种医患纠纷,无不牵涉到健康传播,电视媒体加重健康报道的比例和投入,本文主要以电视媒体对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为例,来分析我国电视媒体的健康传播的主要特征、优势、不足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健康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传媒》上期已从"新政"与"事件"两个维度对2011年进行了盘点。本期我们约请几位传媒学界专家,以及数据资讯机构分别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在此一年间的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内容涵盖传播现象,媒体机制改革,报刊广告、发行,  相似文献   

9.
傅文仁  颜陈 《新闻前哨》2013,(12):73-75,81
在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陈宝成事件"中,山东当地媒体大众网因为不断跟踪报道陈宝成案相关事实,并对网上出现的各种传言、谣言及时澄清辩驳,成为该案舆论场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本文以此案为例,通过主流网站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角度、引导方式等进行"矩阵"分析,解读新闻反映舆情事件的本质性变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小区业主论坛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媒体的兴起,弥补了主流大众媒体的社区传播缺位,成为社区公共参与主要的交互平台,对社区建设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田野调查,对所选案例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探讨新型社区媒体的传播特性,重点剖析社区媒体在整合社区公民、预警公共事件、疏导公众情绪、涵养公民素养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而指出我国新型社区媒体在培育社区公民素养、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民主管理方面的可能路径及其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1.
吴倩倩 《新闻世界》2013,(2):106-107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杰  王淼 《新闻世界》2014,(7):364-365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吐槽和道德审判现象日益凸显,任何一起进入公众视野的事件,都会被网民冠以各种"帽子"进行讨论,尤其是明星丑闻事件引发的讨论更是激烈。本文对"文章出轨"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媒体等同"、"联想叠加效应"、"看客风俗"、"媒体推波助澜"等都是类似明星丑闻事件引发高度关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旭  王松 《新闻世界》2011,(8):324-325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诸如藏独闹分裂、东突暴动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虽然国际媒介话语权的天平偏向于西方媒体,但中国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对话语权的争夺。本文以"3·14"、"5·12"、"7·5"事件为例进行文本分析,透视中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力量的加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危机报道经常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在我国,媒体一直具有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那么,在危机事件爆发时,媒体理应发挥相当的作用,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问题。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新媒体传播及时迅速、覆盖面广、传受平等的特点,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成为了政府应对危机报道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孙博 《新闻世界》2014,(6):266-268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理性看待我国足球新闻报道领域舆论监督失当与专门复合型人才缺失问题,对中国足球新闻事件中影响较大、波及全国,被媒体称为"全民恶搞"的中国足协前主席谢亚龙"叉腰肌"言论事件进行追溯,分析"髂腰肌"和"核心肌群"等运动解剖学概念,介绍相关运动训练学理论。通过专业分析和理性探究,揭示我国体育新闻媒体在此事件报道中暴露的专业性缺失。旨在提请体育新闻界充分认识,作为体育新闻最大评论报道资源的足球运动,只有在全社会整体协同配合努力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体育新闻媒体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积极与教育、体育等部门合作,共同培养既懂足球又懂新闻报道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树立更客观、公正、专业的舆论导向,为足球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媒体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菲律宾人质事件媒体责任论进行分析,指出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在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要充分考虑其报道方式对事件本身的解决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现场直播应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媒体从业人员应科学辩证地理解而非不加限制地滥用"新闻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之外。  相似文献   

18.
王璇  曹坤 《新闻前哨》2011,(7):28-31
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浪潮,"微博"俨然成为时下新媒体中最时尚的热门标签。在这次来势汹涌的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作创造了一次网络公民行动。本文从"微博打拐"行动说开来,试分析微博传播过程的特点,并与都市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传播模式的不同。异质昭示着融合的应然与必然,笔者重点探析都市报与微博媒介融合的意义,并从"线上合作"与"线下合作"两个维度提供媒介融合的策略,以期对都市报与微博的媒体经营模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微博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上的局限,其信息发布与新闻事件的进展几乎是同步进行,一方面,民众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越来越迅速,而另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的反应似乎相对滞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主流媒体对舆论的调控和引导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