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概念转喻“结果代替行动”为出发点,对汉语中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句,尤其是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构式义与词汇义冲突时,句式内能否建立转喻关系是衡量句子合格与否的标准。“结果代行动”所表示的认知规律是:结果可以转喻性地借代导致该结果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概念转喻“结果代替行动”为出发点,对汉语中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句,尤其是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构式义与词汇义冲突时,句式内能否建立转喻关系是衡量句子合格与否的标准。“结果代行动”所表示的认知规律是:结果可以转喻性地借代导致该结果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对新生群体进行范畴化形成词汇的过程中,会运用到隐喻、转喻、连续转喻、隐转喻和类比等多种认知机制。其中转喻占70%,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在这些认知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语义原型范畴得到了扩展,不同范畴之间产生了互动,有些词汇还需经历再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按照构式语法,词汇义和构式义在整合时,会出现语义相互压制。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机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其构式义对词汇义的转喻压制主要体现在四类动词上;词汇义对构式义的转喻压制以未来领有类动词为典型;即使在构式义占据优势时,动词义也并非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7.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种行动构式,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构式中构式义与词汇义产生冲突。本文从语法转喻理论探讨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的认知动因和语用功效。研究表明,静态谓词祈使构式通过构式压制抵消构式义与词汇义不相容关系,并且通过单次转喻操作模型、转喻链操作模型和隐喻或语境复杂转喻操作模型实现认知识解。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在言语交际中可实施简省功能、缓和功能及明示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合成词,其中绝大部分的词义已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汉语反义合成词词义变化现象可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型给予阐释,其深层动因在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内部的转喻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词素化是语言词汇扩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趋势。词素化包括音节词素化和词语的词素化,对词汇构成和扩展有重要作用。词素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生成机制。本文分析了音节和词语词素化的语义及构词特征,并阐释了其象似性、隐喻、转喻等认知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邵阳话中,反素词“来回”除了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情状副词外,还具有情态义和篇章义,这在汉语方言中较有特色。其表示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其他反素副词具有共同的认知语义基础,但不一定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而可能是通过隐喻途径直接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来回”在语气副词用法形成后发生了语法化,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等用法。由反义对立式动词性语素组合起来表达情态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苦心"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性都是由战国时期出现的特殊述宾短语"苦心"演变而来。"苦心"的名词用法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但到明朝时期才词汇化为名词。作为副词的"苦心"于唐朝开始词汇化进程,到北宋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副词。在词汇化过程中,使用频率、句法位置、语义融合、认知组块机制和认知转喻机制是"苦心"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反义同词指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是词的多义性的一种特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并对反义同词中的转喻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反义同词中的反义关系具有概念的邻近性、范畴的同一性、显著度的不对称性,反义同词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专有名词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指称功能的词汇,其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普通化。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结合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框架,提出从动态范畴化视角分析专有名词词义泛化过程,并指出转喻认知机制是贯穿整个范畴化过程的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罗燕 《华章》2012,(26)
词汇有其概念义,也有转义.转义是研究词汇使用过程中语用意义收缩及扩充的问题.本文主要想从认知语义学的隐喻和转喻的角度来分析词汇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曹宇 《林区教学》2011,(11):50-51
反义同词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主要论述了反义同词的类型,力求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寻求答案,探析造成同词反义类型的认知机制。运用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来释读语言中这一特殊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言学对语篇衔接的阐释一直停留在词汇、句法层次,而从认知方面来解释的较少。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规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思维和行动。据笔者了解,国内用转喻机制来分析语篇衔接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从直接指称衔接、间接指称衔接、替代衔接、省略衔接、整体部分衔接等几方面来阐释转喻机制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东汉以前是一个松散的并列结构,它是由表示“活着”义的“生”和表示“生命存在”义的“活”组成的并列词组。六朝以后“生活”逐渐词汇化,凝固成词后,其词义也在不断发展。“生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外,还与表活着义的动词“生”在使用过程中被动词“活”逐渐取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历时视角考察了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死活""横竖""反正"的语义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死活"的语义演变路径有两条:一是"偏义复词链",即从加合义到选择义再到偏极义;二是"语义虚化链",即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而"横竖"和"反正"仅经历了"语义虚化链"的演变过程。"横竖"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反正"从动作义到加合义再到任指义。(2)三个词都经历了语义虚化的过程,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与侧显,这是任指义产生的必经之路。(3)"死活"和"横竖"在任指义产生前均通过概念转喻"部分代整体",语义量达到全称遍指,而"反正"由于自身概念语义的宽泛性和概括性,可直接映射到抽象域中表达遍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