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意境”(境界)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方面,是抒情艺术的灵魂,也是我国美学史中独具的重要范畴。有关意境的理论萌芽于汉魏,发展于唐代,被广泛运用则在明清。就艺术美而言,意境最能抓住艺术美的特征,因此,在艺术欣赏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有人甚至把境界看作是艺术美的本原。我们固然不能片面地、绝对化地去看待境界,但艺术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造诣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中能完成独特的意境创造,从而使意境成为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境的高下有时确实也能反映出他的艺术成就的高  相似文献   

2.
舞动之美——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6
深得中西方文化三昧的宗白华先生从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舞”在中国艺术意境里的内涵与外延。“舞”的空间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玄妙无常的“道”的体现,是我们“由动入静”的幽邃之径。“舞”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着深远的范畴,宗白华先生在实现他的意境理论构造的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到建筑,小到印章,贯穿诗词书画中的舞动之关,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宗先生的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角度,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3.
讲到“意境”,有的人认为它很抽象,也很神秘,似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意境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的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言气质、押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意境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和散文突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舞蹈作品需要体现意境美,其实现途径为:在虚实结合中塑造意境美,运用艺术手段展示意境美,通过舞台艺术营造意境美。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之所以永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涡融于艺术画面之中的意境美。动势美,主要是指他能描绘出生活的动势,把读者带进极为深远的艺术意境:空白美,是大胆地运用空白艺术,诱发读者联想,造成美的意境:含蓄美,是指表现在他蕴含于作品整体形象和艺术画面中的深意,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到了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他的诗除了具有唐诗的押韵、节奏、音调等语言上的音乐美外,还创造了许多音乐形象,具有音乐美的意境。在他的诗中,他能把多种声音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曲交响乐。他还善于把声音与景色有机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有声画。他最擅长把动与静结合在一起,以声衬静,创造出空灵寂静的妙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相似文献   

9.
在读了《我为亚运会奉献一句话》大奖赛高中部夺冠的李洁同学的“一句话,满腔情”(《高中生语数外》1991年1.2期合刊》的文章,笔者情不自禁地要谈谈李洁的夺魁佳作“跟参赛的哥哥、姐姐说句悄悄话:‘到时,激动的泪水,我的比你的多’”的审美价值。李洁的作品,不是写的空话、假话、套话,而是真情的倾吐,是心声,是天籁。他把26字的单句,当作一首诗来写,创造了艺术意境和生动传神的艺术细节,用形象和图像说话;使抽象的、飘忽的、难于捉摸的情感固定起来,饱和着愿望和激情,以扣响读者的心弦,使之得到美的享受。首先是艺术意境美,作者深深懂得“形象大于思维”的奥妙,把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满腔激情,通过飞腾的想象,创造出意蕴丰富的艺术意境;对意境的描绘,成功地创造了富有象征意义的“说悄悄话”的  相似文献   

10.
中唐的沈亚之将诗歌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他写的哀怨的故事符合“以悲为美”的诗歌审美心理,他的沉郁的情怀是社会因素,个人原因和文学传统构成的,他小说的意境完全借鉴于诗歌艺术,风格艳丽又高雅,华贵又脱俗.“怨郁凄艳”可以涵概他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充分阐释了“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他对于空间艺术有精辟、周到的论述,他把时间特征表达得如此鲜明,向空间艺术注入了时间意识,突破了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公认的“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理论,开拓了山水画时空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张忠芳 《文教资料》2014,(16):11-12
南宋初期的袁去华,词作颇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国事的爱国词,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品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因之,袁去华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14.
意境属中华美学的独有范畴,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形成的。意境不仅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理念中,而且广泛渗透于各门艺术之间。“诗”、“乐”、“画”作为姊妹艺术,对意境的追求都符合意境的共同特征,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艺术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堂教学应注重课堂语言表达的“美感”色彩 ,在语速、音调、“精”字上下功夫 ,使听者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煽动”起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观摩听课活动中,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意境可能会更深些”。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而且逐步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煜词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魁力,正在于他把创造优美生动,新颖完整的意境作为自已在艺术实践中所追求的终极,因而,他的词境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这方面作一初步地探索,以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目标.刘熙载“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的理论命题,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推崇艺术境界中的人格美,认为本色美的创作境界应当是完美的人格与优美的物境两者的辩证统一;他强调作家的真情实感,认为创作应当是生活真实的艺术升华.刘氏的创作境界论既是对前人平淡诗风及其理论的弘扬阐发.又是清代朴实学风濡染下自己的心智结晶.他和王夫之、叶燮等人一样,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有着重要建树,直接为王国维创立“境界”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师。他的写景散文丈中有画,画中有诗,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这些散文大都篇幅短小精悍,构思独具匠心,精美缜密,追求朴素平实、雅俗共赏的文风。本文从“意境的美”、“构思的美”、“语言的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先生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并探索了先生写景散文艺术成就的特定依据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