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不足,译者需要不断提升其主体性表现力,具有较强的双语驾驭能力、双语文化自觉意识、双语翻译技巧掌控能力以及与时俱进意识,以期达到外宣翻译中互明、共知的语境效果,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结合外宣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如何能动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促进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以外宣文本英译为例,针对新疆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特点,探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并进行详细剖析。研究发现,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文本翻译的技术性处理上。技术性表现在对政治话语和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两方面:对前者的技术处理表现在经意识形态析出后对外宣文本中政治话语的译法多元化;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可能有多元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其它三种不同类型。外宣文本翻译中政治话语的变通和多民族文化词语的有效传播,对译者是个较大挑战。除非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文本中的一些话语进行技术处理方能成功实现文化摆渡。  相似文献   

5.
当今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中译外翻译的工作及其重要.外宣译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外宣译者应具备的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晓姣 《海外英语》2014,(10):151-153
旅游经济之发展,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登旅游外宣部分英译本中存在的失误实际系脱离目的论指导所造成。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发挥译者之主体性,通过译者的自觉适应和选择,合理选用妥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阐明译者主体性含义和外宣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暨《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例,从外宣翻译的三个原则暨内外有别原则、目的原则和读者意识原则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也日益加速。湖湘非遗文化是中国非遗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风韵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在湖湘非遗文化的外宣资料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文着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湖湘非遗外宣资料翻译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琳 《考试周刊》2012,(8):18-19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规模随之扩大.作为国际贸易交流和联系的外宣材料翻译受到重视,译者的角色和地位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得以确立,逐步从被动从属地位转为有自主权的主动地位,因此,译者具备的素质不容忽视。外宣材料翻译有特定受众和目的,在翻译原则、策略上皆有别于其他文本翻译。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的必然性及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主体性,从而提出外宣材料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足以说明中国正值对外宣传的好时机。中国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外宣翻译,翻译的"忠"与"不忠"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让中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的读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外宣翻译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而外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唯有逐渐加强译者的"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才能名副其实地遵循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孙乐 《华章》2010,(29)
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改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与此同时,译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和磨练自己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正确发挥主体性,提高外宣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对于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但常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交际目的。中译外存在两个误区,即过度忠实和过分依附译入语。译者的道德态度影响译文的读者接受和宣传效果。译者具有三重文化身份,即文化调解者、文化阐释者、文化对话者,应该在阻抗与透明、关注读者和教育读者之间独辟蹊径,充分发挥主体性,达到最佳外宣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向游客传递旅游文化信息,还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寻求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该隐身,完全客观系统地分析语言系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张译者主体性完全彰显,译者有权利随意理解增删语言。这两种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都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语言之外的种种规则与限制,这种理论能够指导译者更科学地发挥自身主体性,译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向游客传递旅游文化信息,还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寻求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外宣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宣代表着对外宣传。而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所以外宣文本的翻译就更加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外宣文本的译文要既能体现翻译的美,又能使外国读者能读懂文本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全面考虑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本土文化又要顾及他国文化,做到美美与共。外宣文本在中译英的时候,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典故加以解释,让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还要了解外国文化,比如外国的一些俗语,多考虑直译和意译,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而在英译中的时候,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对于英文某些词和句子要多多商榷。新闻文本是非常典型的外宣文本,因此,该文以新闻文本为例来分析外宣文本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对外宣传的媒介和桥梁,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译者不能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的加工:或改写、或删减、或增添、或重组,即译者可以人为地掺入大量的变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杭州对外宣传范围的扩大,外宣网站越发凸显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翻译的功能理论和黄友义的外宣翻译三原则出发,探讨了杭州市外宣网站英译的问题,并试图从译者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等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杭州市外宣网站的长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