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传改良是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推动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了常规育种技术的严重制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知识和技术的分子设计育种是克服常规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水稻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获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中科院拟系统开展水稻和小麦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建立和完善多基因组装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遗传改良向品种分子设计的跨越,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效、抗病虫、耐逆和稳产性状的水稻和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4.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7,(7):4-5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与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支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署(以下简称ENEA)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粒小麦品种,丰富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为硬粒小麦在我国的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小麦抗孢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筛选抗病基因的发掘研究进展,以及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分子定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还缺乏较好的抗病材料,普通小麦中对孢囊线虫病的抗性资源比较匮乏,建议一方面加大引进和筛选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小麦野生近缘种属中CCN抗性资源的筛选;对已挖掘到的抗性资源和定位到的抗病基因,可以结合作物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遗传和育种抗病新材料,为小麦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正斌,1962年3月27日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从事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曾获2009和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度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2和2000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组织并发起了2006年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小麦遗传学》,《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并创立了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行异地联合共建.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