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漫话用叠字     
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天姥山吧。它富丽堂皇,雄奇壮美。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总之是因为天姥山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重叠起来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处注释质疑贵州/陈鸿斌第一处是“对此欲倒东南倾”。查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历年高中语文版本,均注为:“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注释的“意译”部分,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本期"同题赛场"走进了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一听校名,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吟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本期"同题赛场"走进了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一听校名,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吟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借山水、神仙以抒情寄怀的浪漫主义著名诗篇。这首诗写于天宝四载 (74 4年 ) ,名为“留别” ,实为寄怀。通过梦游仙境 ,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多年积郁于心的政治苦闷 ,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渴求光明、自由 ,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性格与叛逆精神。从这首诗的内容结构看 ,全诗分三大段。第一段从起句“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用夸张、衬托的手法 ,从不同角度极写天姥山的高大 ,点出入梦的缘由。先写“烟涛微茫”的“瀛洲”神秘难寻。这显然是用的以海托山的陪衬写法。“瀛洲”本属古代传说中的三大…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题目明确包含“留别”二字,说明这首诗是一篇留别之作,但诗歌涉及留别主题的只有一句“别君去兮何时还”,如同蜻蜓点水,一笔而过。整首诗是在记梦——“梦游天姥”,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全诗写了一次完整的梦游经历。我们该怎样理解题目的“留别”与整首诗记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9.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东面,并不能“势拔五岳”,也不能盖过赤城山,也不能超出天台山,但它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俨然是世界上第一高山。“这种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第27页,人教版2006年)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 ]一代诗仙李白 ,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了一座浪漫丰碑 ,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 ,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本节课引导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此引发拓展探究 ,促进师生互动 ,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蕴。[教学准备 ]1 .印发资料《李白诗作必诵》 ,辑录《秋浦歌》、《望庐山瀑布》、《送友人》、《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十几首诗作。2 .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 :①诗人写“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其中的数字用法在李白的哪些诗中还有运用 ?有何妙处…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13.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之句。“云霞明灭”一直被注释为“云霞忽明忽暗”。译文也不外“越地的人谈到天姥大山,在云霞掩映下也许可以一览”(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吴越的人说到天姥山,在那忽明忽暗的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译析注译》)  相似文献   

17.
一些中学生作文,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如写山高,不外乎“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如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可言。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描写,不善于细节描写。若问天姥山有多高,李白则会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并没有说出天姥山的“高”,但它的高却在对比描绘中显而易见。若问包身工的生活待遇如何,夏衍则在叙述了轮着擦地…  相似文献   

18.
胡凯翔 《新读写》2023,(12):35-36
<正>白衣者手持酒觞,举头向月,畅然大笑,肆然吟诗,绣口之中吐出了半个盛唐;抑或是行游山崖,仗剑去国,求仙访道,揽明月清风,歌山河万里。这位便是李白,那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谪仙人”。他的豪现于何?现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于梦中游天姥,未亲临其境,却敢吟出此等豪句。  相似文献   

19.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