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前481?—前411?)提出的著名命题.普罗泰戈拉是智者派开创者.他的著作绝大部分失传了,留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文献资料和三条残简.残简第一条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命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与引申.  相似文献   

2.
白方  塔拉 《物理教师》2006,27(1):15-17
“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波兰尼(MichaelPolanyi)这样表述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的存在,直到1958年,才由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指代无法言明的知识.7年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  相似文献   

3.
智者学派对于法律及正义观念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人及其创造物 ,是智者学派的基本立场。智者们的研究兴趣从自然转向了人、从物质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在大多数智者那里是把自然的与人为的东西对立起来 ,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一种存在。因此 ,他们也把法律与自然对立起来。他们对于法律和人类正义观念的批判 ,在今天依然具有震撼的作用。首先 ,人的主观视角和感受成为考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 4 81- 411)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 :“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事物所以非存在的尺度。”[1] 这个命题的具体含义他…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著名命题。人们对于这个命题,一般的理解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然而,这仅涉及到问题的一个层次;系统地考察这个命题的提出和根据,它还有更重要、更深刻的层次:它是列宁提出的另一命题——辩  相似文献   

5.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的命题、“虚明照鉴,神之明也”的命题、对“郑卫之音”的论述以及论《诗》的作用等,已涉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审美心胸、审美感受等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知识分类教学论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纵观人类认识发展史,知识分类问题是在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提出的,它与知识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密切相关。在原始人那里,不存在什么知识的分类问题,因为知识本身还不是人们认识与反思的对象。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成为认识对象时,人们才有可能对知识进行分类。 早期哲学家与教育学家大都按知识的属性进行分类。古希腊时期,各种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及音乐、体育都有了很大发展。智者派为了培养雄辩家而创设了文法、修辞、辩证法“三艺”。柏拉图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认为研究哲学问题,必须考察和深究自然、宇宙的…  相似文献   

7.
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他的文化调和论主张和他对中国文化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郭象是著名的玄学家,他的玄学思想自成体系,由独化论、足性论和命运论组成。而三者皆由“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而来。因此,以这一命题为切入点,不仅可以深刻把握独化论、足性论和命运论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而且有助于窥见郭象玄学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智者哲学是古希腊早期哲学走向繁荣时期的枢纽,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判,智者学派被排斥在哲学之外,并视为诡辩家。因此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没有被公正公允的评价。黑格尔是第一个为智者恢复名誉的人。该文在剖析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及其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和高尔吉亚的“无物存在”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究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教与学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维性,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提出过种种命题,呈现多种学说纷争的局面。其中,有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矛盾主次关系论”、“内外因关系论”、“主客体关系论”;有以“三论”为基础的“施控、受控关系论”、“信息传递关系论”;有以教育学为基础的“知识授受关系论”、“教师主导论”、“主导、主体结合论”;有以社会学为基础的“交往关系论”;等等。上述种种命题都有各自立论的依据,从不同的维度对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哲学表现为从对自然本原的研究转向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视野转向和以对话诱导的方式来达到对德性的普遍定义。从某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哲学可以看作是巴门尼德与智者的某种结合。巴门尼德力求在偶然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必然,提出了真理与意见、存在不能不存在的观点。这是西方“存在论”(本体论)的基础,由此结束了对世界本原原始朴素的探究。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至苏格拉底处得以深化。可以说巴门尼德“存在”概念和智者的人对自己的意识觉醒都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一表现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13.
张小忠 《天中学刊》1999,14(6):73-80
“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创作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特征。在阐述这一命题时,金圣叹的哲学思辨力既使他的理论闪烁出智慧的光辉,又使他的理论受到明显的局限。他以佛家的“因缘生法”来解释现象世界,亦用它来解释“因文生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艺术现象。与“因缘生法”相适应的还有“动心而为”———“设身处地”、“格物”———“忠恕”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小说中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也是一切研究哲学的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命题。在我国它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命题一再被批判因而也“臭名昭著”,几乎人人皆知。但在西方一些哲学家那里,贝克莱和他的这一命题受到的待遇却颇为不同。比如德国的叔本华就明确提出贝克莱的观点为哲学作出了贡献。当今人们对孔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论等哲学流派的研究十分热烈,而这些流派也或多或少受到过贝克莱的影响。尤其是现象学认为:任务物体只有当它成为一个意识的感知对象时它才真正存在。这一观点同贝克莱学说更是一脉相承。这促使我们再次注意贝克莱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而回避商品经济;(二)主张实行商品经济而不赞成实行计划经济;(三)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拼凑在一块的“块状结合论”;(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上这些分歧从本质上看,不外是两种,一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对立论”(以下简称“对立论”),上述一至三属于此种情况,二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上述第四种属于此种情况。“对立论”是多年来的一种传统观点,一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据统治地位,束缚人们的思想,直至一九八四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被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7~38页,千克的初步认识。(二)教材简析。对物体的重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但对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具体,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使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千克”的初步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克”的初步认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一步,它充分体现出了“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这一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四个层次:(1)接触实物,初步感知;(2)对比感知,认识进率;(3)再次感知,巩固表象;(4)结合实践,运用知识。这四个层次是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因为学生对重量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满足于直观感性认识,还要使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才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讲对立依存问题的.“指”就是两两对立依存.“物莫非指”就是魏源说的“天下物无独必有对”,也就是章太炎说的“物必有对”.就我所知,在中国哲学史上,公孙龙是第一个写专题论文,用对立依存关系解释了世界万物之所以成其为物,而且写得坚定精到;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是这样,尚待研究.公孙龙曾被歪曲为诡辩派的代表.古人这样歪曲他,主要是依据《白马论》、《坚白论》;把《指物论》也拉来作为他搞诡辩的罪证,则是近代人的事.近代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对《指物论》的“指”理解不当.现在举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秘密     
一天,一位年轻人去拜见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年轻人恭敬地问。智者笑笑,递给年轻人一颗花生,问:“它有什么特点?”年轻人愕然。“用力捏捏它。”智者说。年轻人用力一捏,当然被他捏碎的是花生壳,留下的是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说。年轻人照着他的话做。毫无疑问,花生仁红色的种皮也被年轻人搓掉了,只留下白色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年轻人用力捏着,但是他的手无法再将它毁坏。“用手搓搓看。”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虽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确实,…  相似文献   

19.
“但(是)”是转折连词,是句间衔接成分,其辖域是其前后的两个命题.“却”是评注性副词,是句内成分,其辖域是某一个命题,自身并不表示转折,表示言者对该命题的出乎意料的主观态度.语法性质和语义基础的不同,是造成“但(是)”与“却”兼容与差异的根源.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类型:(一)非兼容;(二)兼容;(三)倾向性选择关系.非兼容主要包括四种情况:(一)纯粹的主观评价语境;(二)纯粹的转折语境;(三)话语标记;(四)单句句子成分间的转折.兼容出现于表意上可以兼容转折义和主观评价义的语境中,倾向性选择关系出现于表意上具有偏向性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 不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实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就是对马克思提出的这个命题,哲学界历来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例如,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