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以先锋派作家的创作特征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先锋派作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的研究意义;接着重点介绍了先锋派作家突出的三个创作特征:叙述形式的新颖性、小说功能的多样性、文学语言的实验性;最后介绍了转变中的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并认为"先锋精神"存在于"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之中。  相似文献   

2.
先锋文学在八十年代进入当代文学视野,其定义经过由宽到窄的流变。回顾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回归纯文学自身的探索,除去时代风潮、西方文学的影响外,与作家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经历却让作家们同归于形式小说的创作。而八十年代之后"先锋小说"作家们开始后撤。"先锋小说"对内来说,存在着"不再先锋"和"伪先锋"的问题;对外来说,被先锋派排斥又不被主流接受的矛盾处境。在完成了文学史意义的先锋创作之后,"先锋小说"作家们开始凸显个人创作风格,将故事和叙事融合。这些都引起对"先锋小说"作家前路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空间”形式这种新的理论范畴阐释了先锋小说的叙事结构。余华、格非、马原、苏童等先锋派作家采用多种手段,构筑了拆解与重组、错位与对话、反讽与和声等结构特色,体现了先锋小说叙事结构的内在表现力,呈现出新鲜的与世界接轨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苏童是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先锋小说的特色 ,也有许多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味道 ,表明其继承与悖离并行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5.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凭借其超常的艺术想象和锐意求新的作家本能发掘出"枫杨树系列"、"红粉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等极其丰厚的文学资源。以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通过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苏童找到了自己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和小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对小说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注重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先锋派作家虽然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他们过分追求叙述功能,使他们的作品成功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读性转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解构和虚构是对苏童的中短篇小说形式的主要特点。解构是指苏童对中国传统小说"文以载道"形式的一种解构;虚构就是一种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利用虚构的方法的一种建构。传统小说"文以载道"的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运用意识流、象征、精神分析等手法否定理性叙述;二是使用"陌生化""生活化"的语言解构生活。苏童小说形式的创作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二是作者的理想;三是文化对作者文学形式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童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对遥远故乡的情感寄托,他将一些带有现代哲学意味、有关生存困境的情绪和故事放到枫杨树故乡背景之中,让乡村旷野的宁静映衬生存的焦虑。本文就其小说中的逃亡与回归以及该母题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作浅析,试从根源上寻找作家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1.
苏童及其作品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者群也不断增加.通过点击苏童及其作品,感受苏童作品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派"所进行的小说创作,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的彻底颠覆。这种"彻底性表现在他们并不是在原有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旧瓶装新酒",而是创作观念、结构模式和叙述语言等多维度的反叛。在他们所取得的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中,"先锋"色彩是最为浓烈的在文坛上反响最大的要数他们"苦心经营"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13.
残雪是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丈分析博尔赫斯的小说迷宫的形式对戏雪小说创作的影响。残雪由对博尔赫斯小说迷宫的模仿从而建造了“残雪迷宫”。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有人划分为这样两个派别:一是以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其特点是走向往事和语言,逃避现实生活;一是以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他们直接切入现实生活,直白其事,直言其人。“这样的小说除了破碎的体验和零乱的感受,除了对神圣的东西的调侃与不恭,除了一种似乎是看破红尘、看破人心的洒脱而无所谓的心态之外,看不到思想、看不到理想,更看不到信仰。”(《小说评论》95年1期《潮湿的有锈蚀性的夜气》)与之相比,何申小说创作倾向却别走一路。他传统质朴的艺术形式,正视现实的冷静态度,以及对奋挣在贫瘠…  相似文献   

16.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作家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历史进行重新陈述和再度书写,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特定价值和叙事方式。苏童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其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我的帝王生涯》以民间化的历史观、先锋性的创作技巧,将对"人性"的关照寓于先锋品格之下,鲜明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具体分析,探讨青年作家精致诡谲的艺术风格:多年来,苏童始终追求并想象的奇特、风格的优美、故事的魅力,基本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形态;其近期的短篇小说又表现出了对小说文体结构、语言、叙述更进一步的精心结撰和讲究,即无论小说的故事层面,还是人物、语境,都更加精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5,(6):31-34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分别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福克纳和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对女性的解读。笔者从中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这一角度对这两部作品做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后发现:其相同点为中西悲剧意识本质内涵相同、悲剧人物性格缺陷相同和悲剧性结局相同;不同点为冲突根源不同和冲突处理不同。对读者理解中西小说女性悲剧以及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