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浩然问题颇具争议,暴露出学界在建立新的规范稳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来探讨浩然作品经典性问题时存在的困境。《艳阳天》的经典化解读方式应兼顾本质与建构二者共生的视角,即探求《艳阳天》是怎样在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共生互补的条件之下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反腐文学的创作中,湖南作家王跃文和山西作家张平的作品虽风格各异却影响深远,前者以揭示官场中诸关系、规则见长,而后者重在歌颂正气、为民代言。文章通过比较《国家干部》(张平)和《国画》(王跃文)来探析二位作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挖掘腐败根源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无论是被称为"官场小说"的《国画》,还是被称为"反腐小说"的《国家干部》,它们都立足于现实,及时反映现实问题,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4.
浩然是“文革”时期独步文坛的作家。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佼佼者,与他的积极分子创作动机、他对真实的特殊理解有密切关系。在“文革”中,浩然在“三突出”创作原则的严格限制下,在《金光大道》等作品中建立了一套准确、精致的政治修辞。现在,浩然早已淡出了文学舞台,但他所塑造的积极分子及其思想方式、修辞方式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我们的潜意识中。  相似文献   

5.
刘宇 《考试周刊》2009,(47):39-40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普利策奖之类的能证明他文学成就的奖项,但他的《小镇畸人》确是美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新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后一代作家的创作,其中包括"福克纳、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以及索尔·贝娄等一大批美国现当代作家"。福克纳称之为"我们这一代作家之父"。《小镇畸人》由引子《畸人志》和24篇独立又紧密相扣的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乔治·威拉德,每个短篇中的人物都试图向他敞开心扉,或在某个方面对他构成影响。威拉德是"小镇人"的期待,更是"畸人"们的寄托,因此理解了威拉德的成长,也就理解了"畸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定位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经典作品《白雪公主后传》,着重分析了在20世纪60年代对大众文化进行强烈批判的大背景中,作家如何通过"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一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胆地借助拼贴和戏仿的写作手法,将代表着大众文化的经典童话故事加以解构和重组,以碎片式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揭示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批判大众文化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62):12-13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艳阳天》是文革中"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唯一的一个作为"这一个"的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以往的文章对其解读多是以"以左反左"的惯性化价值判断,认为它是图解政策、歪曲现实的应景之作,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传统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作为"这一个"的个体浩然在其所处时代的现代性追求的当下性中,如何以自己执著的文学想象,构筑饱含个人独特体验、时代激情的意蕴化文学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艳阳天》以敌我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从三部作品叙事结构的演变中人们不仅看到那个时期"左"倾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规范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日益严重的干预过程,而且看到在政治权利话语的挤压下,充满亲情、乡情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步一步地退场,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失落了。  相似文献   

11.
赵亚婷 《文教资料》2014,(36):127-130
从文学改编到电影向来是电影创作中的一大难题,而同时将文学作品搬上大荧幕又是许多导演乐此不疲的事。因而,如何实现这"惊险的一跃"是创作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的事。而张艺谋改编自余华《活着》的同名电影可以说在这"惊险的一跃"做出了优美的姿势,本文将从大众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来对电影《活着》的改编进行解读,以期为影视文学改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从集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诗赋略到集部的嬗变,既是文学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也是目录学对文学客观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屈原赋之属到楚辞类,楚辞逐步走向经典。别集类的立类及书目传承一方面展示出作家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学正统观念的加强。  相似文献   

14.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期最值得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和年初改版的《青春文学》。"国刊"的特别关注和老牌青年刊物的明显转向显示出传统期刊的危机意识和突围意识。而在"青春写作"自行发展且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如何在接纳、借鉴、比拼中重建自我定位,对勇于探索的文学期刊是难事也是大事。因为这关涉到在未来"资本为大"的文学格局中,精英文学如何占位和传承。此外,本期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作品。晓航的《断桥记》(《人民文学》第8期)、徐则臣的《逆时针》(《当代》第4期)、唐朝晖的《仪式》(《花城》第4期)分别以寓言、写实、心理分析的写作方式解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病症,刘水清的《羊角畔的小伙》(《大家》)以沈从文式的笔法再度搭建了一个世外"边城",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都市心象,值得一看。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摘期刊点评,"《人民文学》600期新锐号评论专辑"和"新版《青年文学》评论专辑"另文刊出。  相似文献   

17.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18.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一天,你在阅读经典时偶遇一只猫——一只会对主人说三道四的"猫",那么,你将走进一个"与猫共舞"的文学天地。这只猫的主人,就是被日本誉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作家简介】夏目漱石(1867—1916年)原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传》)。在文学创作上,夏目漱石属大器晚成,38岁才发表处女作《我是猫》。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的中国化阐释过程,也使得《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