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淼 《视听纵横》2005,(4):21-23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栏目造就了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成为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去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是当前电视新闻中占居较大篇幅的一个新闻现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世界各国,它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会议往往是新闻界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界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直观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某种同质的属性。因此,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式、纪念式的报道,也早已是新闻界屡试不爽的手段。然而,把历史事件当做常规的新闻题材,用新闻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报道,使之成为报纸的拳头产品,继而将其打造为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创新。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前哨》2010,(5):29-31
虚假新闻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新闻界消极腐败现象之一。近年来,全国新闻界为纠正和防范虚假新闻作了大量工作.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如“纸馅包子”事件、“索马里护航舰队逼退潜艇”事件,以及引起全国各种媒体广泛关注、情节跌宕起伏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我们传媒界背负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陶令 《新闻前哨》2011,(4):76-77
随着受众阅读品位的不断提高,新闻的美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第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1981年前后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新闻的竞争不再只是在于抓没抓到新闻。也包括同一题材下新闻写得如何。新闻需要美,这是当今时代赋予新闻的一个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翻开报纸,或在广播电视里,我们常常便会发现这样一种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叙说.也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而是环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由多个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新闻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很强的指导性。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性特征来划分.便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个品种。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重要品种。事件性新闻历来为新闻界所重视.这自不待言;非事件性新闻也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两篇重要讲话,深刻精辟地阐述和回答了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它是党中央新的领导核心指导新闻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全国新闻界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两篇讲话精神,对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加强新闻理论建设,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党性、沿着正确方向深化新闻改革,打破西方“电波战”的攻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了一个异常但不为人注意的趋势:新闻人正变身为新闻当事人。越来越多的媒体或者记者进入主流议题,不是以新闻报道本身,而是以新闻主角的身份。这种趋势背后不可避免的话语权滥用现实,同样尚未引起新闻界警惕。最为典型者,就是广东《新快报》那两个著名的头版"请放人"、"再请放人"。当这两个头版刊出之时,我所见到的新闻界,包括我,大为叫好:"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新快报》的"穷骨头",确实有几分硬气。后来我才意识到,"请放人"其实是对媒体"喉舌"职能的滥用。这不是因为后来  相似文献   

9.
兰岚 《新闻窗》2007,(4):117-118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去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论斯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玲  朱清河 《新闻界》2005,10(4):47-48
最近这两年,对中国新闻媒体来说,似乎是一个多事之秋。随着山西繁峙金矿主向新华社11名记者送现金和金元宝的“封口费”事件,《鄂东晚报》上下‘通力配合’拿监督权作交易搞创收事件等新闻界一连串丑闻被曝光,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谈论的焦点。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简单概括一下至少还有:放弃务实求真,杜撰假(半假)新闻;不讲洁身自好,收受被报道者好处;惟利是图,恶炒黄色煽情新…  相似文献   

12.
翻开报纸,或在广播电视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叙说,也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而是环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由多个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新闻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很强的指导性,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特性来划分,便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个品种。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重要品种,事件性新闻历来为新闻界所重视,这自不待言;非事件性新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沈正赋 《今传媒》2011,(11):7-10
无论是西方新闻界还是我国新闻界,新闻采访的地位和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正是新闻采访这一实践活动拉开了新闻业务的帷幕。新闻采访权在西方被定位为可克减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属于一种默认权利和习惯权利,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付费采访在学术界富有争议,有偿新闻也被有关方面明令禁止,但在媒介的现实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合理、规范地进行新闻采访,需要社会各界合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新闻策划,是一个最早见诸影视、后又延伸于广告,以后又被报纸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通过新闻人的新观念、高立意、深开拓,及时介入的战役性、系列性、论题性,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新闻报道和组织过程。新闻策划,对现今我国的新闻界,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它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就盛行于西方新闻界。 19世纪末期,美国两大报人普利策与赫斯特主持的两大报《世界报》与《新闻报》曾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在这场竞争中,新闻策划成为两家竞争的重要武器。以后,新闻策划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业大造声势,吸引受众,追求轰动效应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闻界对“新闻策划”这一话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大多数支持新闻报道策划,而对新闻事件策划则多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对同属新闻策划范畴的新闻事件策划不可一概否定,传媒从事新闻事件策划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策划,对促进其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传统的新闻理论认为新闻事件不能策划。随着传媒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新闻媒介近几年来开始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今天的“地球村”里.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倒闭,“窃听丑闻”是整个新闻界的一个悲剧,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新闻界.新闻,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服务于公众,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报道真相,这是新闻的核心内涵.因而,窃听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抵触法律、违背新闻伦理、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新闻界警醒,而非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不客气地说,中国类似的问题或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它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的说明,是与新闻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自然情况、人物简介、地理背景、知识资料的介绍和解释。一条脍炙人口的新闻的构成,新闻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知道,新闻的六要素(通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中,“何事”和“怎么样”这两个要素,常常要通过背景材料表达出来并表达明了。  相似文献   

19.
杨龙 《新闻窗》2010,(5):43-44
“新闻策划”、“新闻创新”是新媒体时代国内新闻界、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对这两个热门词的定义,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论述。借鉴专家学者的高见,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马岛新闻战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攻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由此,英阿两国发生了名闻全球的海空战斗.与此同时,一向以迅速、及时、客观报道著称的西方新闻界也面临了一场秘而不宣的战争,那就是新闻界与两国政府之间的新闻战. 冲突发生后,马岛战场成了新闻记者追逐的目标,但是,除了在英国舰队中的二十七名英国记者外,再也没有一个记者和摄影师能接近战斗.新闻界只能从交战国双方首都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新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