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木 《当代传播》2002,(2):21-23
美国媒体作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因素,其作用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反映中美关系中的问题,通过舆论作用于美国的立法、行政等部门,进而影响到美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负面报道,有称“妖魔化中国”的,也有称“敌视中国”或“消极影响”的。此类论证多有选择地分析美媒体的对华报道.并和中美在新闻观念、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起来。这种定性分析的缺憾是,忽略了对中国的正面和中性报道,也没有进一步探讨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时间、因事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本文将围绕美国媒体对1…  相似文献   

2.
段锦宜 《新闻世界》2011,(6):262-263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涉华报道的分析,并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初步揭示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丹  钟馨 《新闻传播》2009,(10):52-52
本文从文本超结构、超句法结构和互文性,逆向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建构,并解读再现他者背后的权力角逐。  相似文献   

4.
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通过议题类型、词频以及倾向性做历时性分析,分别从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中观选择以及微观选择进行探讨,搭建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美国媒体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 ,对“中美撞机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评论 ,并对中美关系的性质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 ,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媒体所制造的社会舆论 ,为布什政府推行对华强硬政策提供了支持 ,使中美关系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给美国读者写一部描述20世纪中美关系的书,亨利·基辛格博士无疑是最有资格的.从1972年起,中国普通民众就开始认识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大鼻子犹太人,在最具有局限性的大众媒体上,这个来自最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身姿、面貌不断地出现;他反复往返在美国和中国的首都,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这是极为罕见.假如说中国人要选择一个美国人作为"好人",那么,基辛格博士至少与斯诺、史沫特莱并列为可靠的人选.可以这么说,20世纪中美关系之间的重大活动,都可以看见基辛格博士的身影;特别是在美国政府看来,最有资格对中国问题发言的政治家,那就是基辛格博士了.中国大部分民众和读者几乎认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为例,分析美国媒体通过涉华报道所形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时代》使用了一个新造的词语frenemy-ship(亦敌亦友),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概括。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美国媒体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合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1)
本文以2003-2013年间西方重要媒体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危机的社论报道为分析对象,以甘姆森"诠释包裹"概念为理论依托来分析西方媒体的论述面向与建构特色。研究结果显示社论文本展现了四个主导框架:"国企原罪论"、中国的"特洛伊木马""流氓捐助者""国际社会责任缺失",并深入探讨了每个框架蕴含的框架装置与推理装置。本文最后讨论了框架文本的总体建构特色:首先是刻板印象的强化及因果链的简化,其次是多元化论述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2月12日 ,“美国媒体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与会的有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新闻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和政府传媒管理部门的官员。围绕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和中美关系问题 ,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从这里节选的发言记录中不难发现 ,双方在很多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正是这种不同新闻理念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 ,却能给我们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陶炜 《青年记者》2020,(11):95-96
美国中部时间2019年10月4日,NBA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达里尔·莫雷在其推特上公开发布有关香港的不当言论,立即引发中国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就“达里尔·莫雷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基于新闻框架理论,本文收集和编码了相关的报道样本,对中美报道的总量和趋势、标题关键词以及典型框架进行了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文本分析,以阐述中美主流媒体的话语和意义的建构和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五国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共8家媒体2015年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全部报道,借助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外媒体对博鳌亚洲论坛报道的差异及其对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形象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深入具体文本,分析新闻媒体如何重新编排信息来建构报道的意义。以新闻与传播学的视角,评析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舆情对中国国际形象和海南博鳌形象的影响,分析舆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景观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观察罗城依饭节仪式,分析媒体对此报道的文本,力求阐释出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组织与建构角色.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在经历了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随中美关系变局而出现的舆论跌宕之后,中国媒体和舆论界应当吸取教训,在两国关系问题上采取更加成熟、更为理性的做法。不为美国大选中的涉华舆论所困、所扰,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8.
从1977年在中国政坛复出开始,邓小平就成为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的主要决策人.他在中美建交、达成中美<八一七公报>、北京政治风波时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实施联合制裁等重大事件中,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国这一时期的对美政策,体现了邓小平处理中美关系的外交思路.研究邓小平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与策略对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总结20年来我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乔兆红 《历史档案》2008,(4):102-107
翻阅美国出版的有关中国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历史文献与著作,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十分贫乏.不仅一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知之甚少,即使某些研究亚洲与中国问题的专家与学者,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也非常薄弱.关于中国的西藏问题,一些媒体在报道时,不仅缺乏基本的常识,有的甚至带有意识形态上的傲慢与偏见.对于美国的西藏政策与"西藏问题"的由来,我们有必要进行历史的审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9):18-25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年间报道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在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与外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