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着力改革。改革应本着促进人的品德提升和精神健全发展的目标,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现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审矫扬弃,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内容,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效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对社会传统秩序的冲击,道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开始下降。因此,社会对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道德新秩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国家加大了对德育的投入,在课时、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保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思考实效性的问题,即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的实际效果。一、导致德育失效的原因1.德育的某些内容脱离实际主要表现一是某些德育内容不能满足当代德育发展要求。德育内容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如果不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着力改革.改革应本着促进人的品德提升和精神健全发展的目标,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现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审矫扬弃,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内容,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温志旺 《生活教育》2011,(17):32-35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5.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辛斌 《怀化师专学报》2008,(12):135-137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正在我国流行,要求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我国学校道德知识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但是那些问题并非道德知识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被扭曲、异化了的道德知识教育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行统一"不能作为判定德育目标实现与否和德育实效如何的惟一标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德育本来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因此,需要对道德知识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并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拓展以及教育和道德的公共性等因素,决定了建构公共性是当前德育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历史逻辑,解答时代命题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现实逻辑,教育要服务社会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理论逻辑,追求人和社会的统一发展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价值逻辑,多元行动路径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当依照社会现实、道德超越性的特点和道德教育的特点,从对市场经济的伦理适应与超越,培养人的主体性等角度出发,重新建构新型的家长德育价值观念。从而使其为大多数家长所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敏 《教书育人》2012,(3):102-103
一德育概说1德育的含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2.
林泳强 《班主任》2001,(12):3-4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生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和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德育目的论、源于生活的德育内容观、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论启示当前的中学德育课堂要融入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科德育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我们对杜威观点的片面之处也要客观地分析,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实践领域,道德教育定位偏移,未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从而导致德育退化为一种机械、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模式训练。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基础道德,依托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道德资源.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起来,通力合作,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重视德育,才能切实重视素质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必将重新审视德育。转型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实现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和复杂化,成人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要求与成人对孩子思想行为的要求存在极大的不一致性,道德教育设置的虚拟道德冲突并不能导致被教育主体在真实道德冲突中选择正确的道德需要和行为,忽视德育主阵地——德育学科课堂建设,不同德育课程整合薄弱这四大关键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德育实效性不足问题逐渐出现,现阶段对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角度进行辩证和理性地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德育实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对道德内涵认识的错位,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仍不适合时代特征地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同时德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网络的消极作用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我们合理运用各种德育模式的优势,整合系统的教育过程;加强对德育客体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促进道德内化,并最终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同时,还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加强网络德育。  相似文献   

17.
钱媛楠 《考试周刊》2012,(49):99-100
一、英语和德育的关系(一)什么是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变革和和谐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德育体系,遵循新的德育规律,提高德育效果。为此,提出德育目标要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德育内容要强调适应性和超越性,德育方法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德育评价要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以体现出德育体系的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现状来看,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方法“机械化”、教育活动“孤立化”等问题,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应根据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确立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等原则,从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改进道德教育方式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