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正男旦演员更加注重对女性本质特征的发现、提炼和再创造,然后通过技法,强调、刻画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更加入木三分,达到"比女人更女人"的艺术效果。最近,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以下简称《鬓边》)正在热播,剧中,程二奶奶看男旦商细蕊演《战宛城》里邹氏思春"咬手绢"时,心里酸酸的:"比我们女人还要女人呢。"热播剧《鬓边》的播出,带动了一波京剧热。所有的点,都聚焦在中国戏曲的跨性别表演中:他是一个男人,他扮演女人,他是一个男旦。  相似文献   

2.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终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第一场考试,还有点新鲜感,于是坚决不坐下,不停地在考场走动,弄得考生头晕目眩,又敢怒不敢言。但到了第二场实在走不  相似文献   

3.
刘妍 《职业圈》2004,(5):31-32
有一个叫卢托的美国人,他是一个年轻的制瓶工人.有一天,他的女朋友穿着一套裙子,这个裙子的膝盖上面部分较窄,使腰部显得很有吸引力,看上去挺拔漂亮.他觉得这条裙子线条十分优美,便目不转睛地欣赏着.  相似文献   

4.
正青山周平,一个在中国做建筑的日本设计师。他在微博上拥有41万粉丝,这个数字在向来低调的建筑圈可以说相当惊人。如果以"建筑师"作为标签搜索,他可能是粉丝最多的一位。有人喜欢他,是因为高颜值——撞脸各种明星,有人说他是"装修界的小栗旬""日本霍建华"……更多人是因为他的才华——他设计的每一件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当地文艺青年签到打卡发朋友圈的必到之地。秋天刚要开始的时候,青山周平来到杭州,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一场关于"家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的主题演讲。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下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国际场合演讲中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和谐"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和谐"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论角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所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阐释其演讲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 《文化博览》2007,(11):16-17
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合上演讲,原因之一,今天在座的人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的;方帽子拨穗才是真正的期盼,所以对演讲者很容易心生厌恶。原因之二,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一个演讲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深刻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原因之三,场合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处理这种场合的手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土狗突然窜上台来对着演讲的人汪汪叫,让他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是个人物,我在一张报上读到了他妙谈文化的语录:文化就是方式。故事说,在咖啡杯里发现了一只苍蝇,英国绅士把钞票压在咖啡杯下走人。美国人把服务员叫过来,告诉他下次注意把咖啡和苍蝇分开放,调侃一番做罢。日本人会拍桌子大怒,并给服务员上一堂管理课。中国人则会说"把你们领导叫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最近遇到了一桩麻烦。朋友一生爱书报,自从当上自由撰稿人之后,一年总要订几百元的报纸、杂志。最近一段时间,他订的报刊  相似文献   

8.
李洹 《对外大传播》2009,(3):26-27,46
法国巴黎2008年“4·19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万人集会”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亮点,就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对法国民众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让在场的中国人动容,也感动了法国人。一年后,李洹本人对演讲和活动折射出的对外传播经验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清清茉莉     
绿荷 《文化博览》2006,(11):42-43
她是十六岁那年认识他的。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是最年轻的教授,出了名的作家,他是她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带着他的新书。之前,她看过他的书,那么细腻生动,感动得让她落泪,她觉得,自己已经暗暗喜欢了那个男人,虽然她还没有见过他。正是初夏,她站在夹道欢迎他的队伍里,穿着白裙子,瘦而矮,不是一眼让人记住的女子。他演讲,带着激情,很多女孩子崇拜地看着他,她更是。他那么清秀俊朗,她找他签名时,他抬起头,灿然一笑。她的脸腾地红了,她哆嗦着手,拿着那本淡蓝色的书——《我的清清茉莉花》。封面上,是缤纷的茉莉花。像她,淡淡地,散发着幽香。十六岁的花季,为了他,初次绽放了。雷南,多好听的名字。圣诞节,她寄了一张贺年卡,祝他快乐。他回了一张,问他,你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女孩子吗?她有些失望,因为她的眼睛细细的,并不大,她想,他一定是记错人了。但能收到他的贺年卡她高兴坏了。十八岁,她去了他所在的大学。但他走了,因为离了婚,他出国了。  相似文献   

10.
正4月,徐静波在浙江省人社厅作了一场中日文化对比的演讲。次日,当笔者联系采访时,他已身在日本。来去匆匆!这次回浙江,徐静波连舟山老家都没去,亲朋好友也不能相聚。他感叹,没有时间啊!"节奏一直是这样快吗?"笔者问。徐静波说:"是的,一直在奔跑!"的确,"奔跑"两字概括了徐静波的生活状态:身兼亚洲通讯社等三家实体的董事长,每天要操心办报纸,要精  相似文献   

11.
正过年,值得品味,也值得回味。李忠是杭州新闻摄影圈里知名的"扫街"记者,他的镜头一直对准基层,15年来坚持拍摄真实的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色新春图景,让我们来看看他镜头中的春节—流变的年俗,不变的年味。亲友年年聚方式有不同过年,是个源远流长的词语,且不说古时的年俗已经十  相似文献   

12.
栗子 《文化交流》2017,(7):71-73
正你有没有听过每隔五分钟就一次高潮,时而爆笑时而唏嘘、持续整整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这就是4月16日下午,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刘墉2017大型公益演讲《不疯魔,不成活——我困顿中对文学和艺术的领悟》。"很多人以为我做过很多演讲,其实错了。"刘墉说,"这是我今年的第一场。我再过一年多,就70岁了,真不知道还能够做几场这样的演讲。"  相似文献   

13.
缩减年代     
正如女性的裙子越来越短一样,一不小心,我们走进了"缩减年代"。年轻人的奋斗史在缩减,看看"超女"和"快男"的火爆场面就知道  相似文献   

14.
雅有雅的韵致,俗有俗的魅力。几乎所有的乡土民间艺术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俗"性,这个"俗"性,就是所谓"接地气"的乡土性、通俗性。"绿色二人转"之说,是理想化的假说。二人转之"俗",即在于已失之其"度"。要允许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跑偏",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其自我"纠偏"的自觉性和能力。任何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都是要登上现代文明的大雅之堂。应时刻切记"娱乐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文明的娱乐经济"。  相似文献   

15.
五 丰裕回到正房里和臣德说:"大大,尽快给我三大物色一个女人吧,要不他就毁了,家里肮脏得人也没法进了,看了都让人心酸."臣德叹着气说:"你是当家人,你看着办吧,让你干咸菜婶子去给他找一个".丰裕问:"还能用她吗?"臣德说:"能用,她做媒做出经验来了,她是最知道什么男人配什么女人合适了."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伊拉斯谟式的文雅学识教育、塑造人的绅士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最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经历了从中世纪经典教育向近代早期教育的转变,对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人"逐渐走向世俗社会。  相似文献   

17.
博客雄起时,网友打招呼都是:"今天,你博了吗?"弄得我老惭愧,因为我是没有博客的人。而从6月9日开始,你又要接受另一句口头禅翻来覆去地肉麻:"今天,你世界杯了吗?"在此,我要奉劝那些非球迷们,最好不要表示对世界杯鄙视,因为在你鄙视之前,别人会先鄙视你:切,跟不上潮流,现在连女人都看世界杯了。可女人看球经常受到质疑,看球还是看人?甚至有人断言,女人若是只知道一个球员,那么必然是贝克汉姆。但外行看热闹又何错之有?看贝帅哥也是一种看球的方式。记得有个朋友的女友看球是以巴乔为标准的,每逢比赛先问一句:"有巴乔没有?"有则看,没有则不看。对此,朋友痛心疾首。我安慰他:有这个前提,她就有可能被你培养成球迷,至少不  相似文献   

18.
能让男人笑出声来的女人不多,再难看也不会被忘记,这一点比漂亮女人还占便宜,有的时候漂亮女人似乎都长得差不多,说话一个味道,很快,她们的面孔、口音、身材在记忆里变得都一样了。有幽默感的女人很容易成为男人的"红颜知己",男人愿意和这种女人掏心窝,把自己一肚子苦水都倒出来,甚至把这种女人当哥们,倾诉或者请教一些关于女人的问题。有点幽默感的丑女人绝对不会缺男友,她有一群"哥们",但是没有太多男人愿意把个女侯宝林娶回家的。有幽默感的女人有很多酒肉朋友,但是没有太多情人。  相似文献   

19.
正此前曾撰《学者当"负雅志"而为"真隐士"》,就真隐士兼新绅士群体精英话题,提出真隐士"负雅志于高云",亦理应成为真名士,而且还要把真隐士视为社会文明新时代的新绅士。以专注于研究学问为志趣的学者真隐士之"隐"的境界与本色,必须耐得住远离尘嚣、离群索居那种非常人世俗生活的枯燥寂寞,专注于向往的学术志趣,心无旁骛地,甚至,终生默默无闻,或一无所获,亦无恨无悔,仍感乐在其中。究其实,其昌国兴邦宏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8,(2):24-26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007年12月访华,他把此次访华形容为“迎春之旅”,日中关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其间他在北京大学进行了演讲,畅谈了日关系和中国的发展。这里摘录演讲的主要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