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梁实秋在抗战前后几次提出的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抗战、文学与政治等关系的言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是怎样在抗战前后的特殊政治环境里,扭曲着自身向上生长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新时期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超越,并且分析了这一认同与超越在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和探索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桑文化的意义世界。我们把桑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它在各个文化层面的形态,即从桑的原始意象入手考察桑的文化形态和物质形态,充分注意它对政治、经济、宗教、制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等的渗透,试图从微观角度来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以抗战为由,推行本党主义专制文化,从文化政策、出版法规等国家权力层面对文学生产做出了"规定""训诫",强力干涉文学生产秩序,导致不少抗日小说陷入僵化的叙事模式,其文学流弊还造成今天抗战影视文学想象力的空虚。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理论界提出了绿色企业文化的概念,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是狭义的绿色企业文化,只有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研究,才是广义的绿色企业文化。本文拟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讨论绿色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及其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很多文学理论教材,这些教材都非常关注文学的价值。它们或从社会学视角观照文学,强调文学的认识、教育作用;或从美学的角度考察文学,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或从文化学视野研究文学,侧重探讨文学的文化价值。形象地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价值观念由社会论到审美论、再到文化论的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2.
当代学者杨义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考察时,以敏锐的文化意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起来,从而拓展了传统研究的单一视角。本文结合杨义的相关著作,从研究方向、切入角度及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来考察其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3.
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文教资料》2007,(7):90-92
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解读当下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深入剖析作家遵循农民立场采取的对立性叙事对抒写进城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意义,并进而考察这种立场给小说叙事带来的局限性,从特定角度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纵观孙犁的一生,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还是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都与白洋淀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白洋淀的秀美风光、淳朴民情,成就了孙犁和他的抗战小说,孙犁与白洋淀有着不解的文学之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吸收现代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概括中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狭义文学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于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本文则是作者试图把狭义文学系统论拓展为广义文学系统论,用来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和规律。内容有三部分:一、肯定中国文学史宏观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肯定众多学术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同时着重对不同意见进行商榷;二、运用文学系统论的理论方法,从中西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要有哪些特质;三、简略论述中国文学的特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统一、上述研究对于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对象的主体差异,是中西文学形象比较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其源头应在于中西文化元典的异质性。文章试从文化元典对人主体性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反映在文学形象上的主体差异性,并举美狄亚和杨贵妃两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一文化的贯通批评—对杨义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者杨义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考察时,以敏锐的文化意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起来,从而拓展了传统研究的单一视角。本文结合杨义的相关著作,从研究方向、切入角度及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来考察其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8.
抗战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无论在其主题选择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特点,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抗战戏剧对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文化价值功用,就抗战戏剧带给学生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戏剧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说明抗战戏剧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的地位,增强学校师生对抗战戏剧的重视程度,对学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的起源、戏剧本质的界定以及内涵外延,戏剧发展的流变等基本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详细考察了原始戏剧的各种类型。在提出广义戏剧和狭义戏剧这两个基本命题的基础上,揭示出蕴藏在戏剧背后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