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古勃的作品。以后鲁迅仍对索洛古勃多有关注和评论,直至其生命的晚年。鲁迅揭示了索洛古勃作品艺术特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他是“死的赞美者”;表现“无可挽救的哀惨”是索洛古勃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索洛古勃的寓言也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不时运用索洛古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描写参与现实生活,或规劝青年,或批判社会,从中亦显现出鲁迅对索洛古勃的某些方面的评判,鲁迅在对索洛古勃某些作品的评论中表明他不赞成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还指出了索洛古勃与苏联新政权的格格不入,创造力迅速衰退。所有这些均昭示出鲁迅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艺术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2.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墓碣文》与索洛古勃的宗教神秘剧《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的主旨都是用人的心灵分裂的方式,表现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探寻和此种探寻中的无量痛苦及无有穷期,陷于绝望与反抗绝望的无尽纠结。两作均呈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似的复调艺术形态。两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呈现为"外在对白"的表相,《墓碣文》有着更为坚实的"内心对白"内核;两作的结尾很不相同,前者是主人公"我"的行将就刑,后者是"我"的逃离—新生,一有耶稣情结,一是战士情怀;在索洛古勃那里,对自身有所犹疑,对外在有所怀疑;而在鲁迅那里,虽然亦不乏类似的心态,却更显舍弃就我而前行的决心。两作还显现出两位作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与艺术关联。  相似文献   

4.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带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人,在杀人犯罪后背负道德和负罪感的鞭挞,经历挣扎最后选择自首,重获精神的新生。《罪与罚》也是一部优秀的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不仅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独占魅力。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其形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谴责,以及对经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是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但看问题全面,既要看到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社会黑暗,考场昏聩,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当下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多半是历尽淬炼后所得的结晶。然而,披沙拣金之余,文学史家们是否真能以眼前珍珠拼凑出时光隧道中曾有的光彩?《娇红记》便是一度被尘封的明珠。正当大量小说在明清两朝以各种千姿百态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之时,她却没人注意到。于是唐传奇到宋话本,元杂剧到明传奇,以至于明清小说的出现,众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史演变合理化了。唐传奇如何进展到白话章回小说《红楼梦》的鼎盛问世?缺口被遗忘了。《红楼梦》的悲剧基因从何而来?或远溯自唐传奇中莺张相恋的蛛丝马迹,甚或归因于作者的天才英纵?本文将揭去《娇红记》千古以来面纱,针对它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与示范性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还与《娇红记》该有的历史原貌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青梅》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贴近社会生活。故剧作者以《青梅》为蓝本,增改故事的某些情节,如淡化青梅与阿喜主仆二人的情谊;增加王员外与家童的对话;改阿喜赠钗为青梅赠钗;改"一夫二妻"的结局为"一夫一妻"等,采用符合戏曲表演的语言,改编而成传奇《梅喜缘》、川剧《青梅配》。从中可见聊斋戏改编的总体特征:清代聊斋戏多选择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作品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兼以说教劝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川剧聊斋戏则多通过喜剧表演以反对旧制度、宣传新思想。  相似文献   

9.
篆刻文字语出唐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君子安贫属于自重,并非力所不能逮;"达人知命",当系反语,从下文  相似文献   

10.
俄国汉学史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出访中,有位俄国友人一见面,就问我:“看了贵国的《世界汉学》,什么国家都介绍到了,连冰岛仅有一两位汉学家也有文章涉及,怎么讲俄国汉学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言外这意:一是提醒不要忽略汉学大国俄国。同时,恐怕还是明示我这个研究俄国汉学的人有没有尽责。这种诘问对我是个鞭策。本来我以为依次在写完《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以后,还可以按部就班写《中俄文化交流志》,之后才是《俄国汉学史》。这样安排虽然符合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常理,但看来太慢了,不符合形势的要求。到此只得提前动笔进入后一个选题,拟出了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11.
一将以下跨国界文学现象排列在一起,从中探究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心即人性之关系,寻找文学在后文化时代亦即娱乐时代或许还有一点儿意义,这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在俄国,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代表作《父与子》,186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了《怎么办》,《怎么办》还是铁窗文学成果。在中国,二十几年后梁启超发表论文,呼吁当时的文学人士以小说育"新民"。1911年12月及之后的10年———陈独秀著文疾呼,1911年以前出生之国人当死,1911年以后  相似文献   

12.
俄国的民粹主义以俄国特有的社会状况为基础,是俄国在经历农奴制度后,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环。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开展"到民间去"运动,旨在以俄国的土地为根基,在传统村社思想影响下,与农民统一战线,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农民真正的解放。从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到消亡,可以看到19世纪俄国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霍小玉是蒋防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作家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两人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形象,爱情最终也都是悲剧收场。本文将立足文本,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对两人的悲剧性命运以及造成该种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巴金现实主义风格成熟的标志,《寒夜》借汪文宣的个人命运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压迫造成了的普遍性社会悲剧,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外套》在题材、人物和内在思想方面都与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从"无抵抗"的小人物悲剧、精神撕裂的"活死人"形象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两部作品在描写悲剧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沙皇在不同时期偏向的不同主张是造成外交政策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主要原因。俄国的外交传统是远东外交政策的背景,以沙皇、别佐勃拉佐夫等为代表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者和以维特为代表的垄断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者,出于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的不同理念所持的不同看法带来的矛盾,是外交政策摇摆、嬗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学作品《教父》中唐·维托·克列昂与中国近代史上海"皇帝"杜月笙都是亚文化的典型形象。其各自的生存哲学展现出两位枭雄对各自组织的"卓越"领导能力。本文以亚文化为纽带,将唐·维托·克列昂与杜月笙联系起来,以解读作品与现实中的黑帮魁首形象,揭示黑帮亚文化的产生与影响。比较两位黑帮魁首,透视二者的传奇人生,有利于深入了解黑帮亚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给世人以警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盛 《文化学刊》2023,(3):223-226
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大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前后,“《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无论士大夫文人还是富商缙绅抑或是民间大众争相观看,“牡丹亭热”成为当时一股社会热潮,即使历经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魅力不减,一部剧作盛演不衰。本文从杜宝、柳梦梅、杜丽娘、陈最良、李全等角色入手,探讨汤显祖是如何通过这些角色表达其情感及思想的。  相似文献   

18.
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李炳海侠客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势力。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专设《侠客列传》,是最早表现侠客的史传文学作品。综观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唐代以前虽然不时可以见到游侠形象,但是只限于男性,没有女性。...  相似文献   

20.
魏得胜 《文化博览》2007,(11):34-36
每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具体的形态,或曰群像。其形成过程,取决于社会本身。民主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特立独行,不献媚党政,也不献媚社会;而专制社会的知识分子,则大都夹着尾巴做人,骨子里一派媚权媚官、言猥行琐的流风。《儒林外史》里的几个典型人物,即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