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红书 《班主任》2006,(7):23-23
一次和学生们聊天谈到鲁迅,没想到他们说十分"痛恨"鲁迅.他们说,鲁迅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难读、难背.  相似文献   

2.
许和平 《教师》2013,(28):107-107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4.
姜新杰 《上海教育》2013,(33):60-61
在走廊上,教师通过墙廊上的文化符号,带领学生们走近自然的鲁迅、文学的鲁迅、社会的鲁迅、哲学的鲁迅;在深刻版画体验室内,学生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构思、画稿、画版、刻制、印制,制作自己喜爱的版画作品:在达人室里,学生们或是穿上古装,表演鲁迅作品课本剧,将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形象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或是根据鲁迅作品创作出新的现代剧本,进行原创演绎:在学校火厅和走廊上,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志愿者讲授专业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5.
有些课文,要理解的深一些,只熟悉教材本身还不够,还要参看有关资料,把备课范围扩大一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量要超过教材十倍二十倍。"如文言文、古诗、鲁迅的作品等,尽管在课堂上有时不需要多讲,也不能不查阅资料。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材料,才能站在高处,讲在实处。讲课才容易有声有色有味,学生才能有兴趣,指导才能到点子上,"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中学老师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对鲁迅自身的解读,让学生对鲁迅有兴趣,用鲁迅的作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邃:首先强调"人"的鲁迅的一面,鲁迅是人,不是神,教师要把他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人;其次强调"思想者"的鲁迅的一面,突出了解他的"立人精神"。通过对他鲁迅自身经历的介绍,对文本新的解读和联系现实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从心底去接近鲁迅、喜欢鲁迅、尊敬鲁迅。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其中争议之一就是关于鲁迅作品该不该选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觉得鲁迅作品难教,学生的感受就是鲁迅的作品难学,体会不到鲁迅作品的美。专家们开始考虑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中减少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再也看不到鲁迅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近几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惧怕鲁迅作品教学问题,似乎是阻碍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接受鲁迅作品,关键还在老师身上,老师要把学生引入崇高的美的意境,使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魅力,这样才不惧怕学习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能把鲁迅的文章排除在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为学生创设、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研究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环境。教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爱上作品、有所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激发兴趣开始,进而学习借鉴,再到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从教多年 ,教学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已经很多次了。尽管每次教学前我都认真阅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上努力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缺乏理解和认同 ,感到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 ,教学过后 ,学生们仍然有许多不解的问题。为此 ,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是鲁迅作品本身的问题 ,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 ,抑或是学生的智力、理解、思维能力问题 ?  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 ,又要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了 ,应该如何做才能走出教学上的怪圈 ,使学生更多地走近鲁迅 ,…  相似文献   

10.
<正>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向作品说"我喜欢这种写法","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敢于向教师提"为什么",乐于向同学说"我不同意"。学生对作品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生发出更全面、更深刻、更精彩的理解。一、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阅读、学习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作品作者的交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强调两者要进行双向交流,也就是它要求学生面对教材时,不是单向的理解、记忆,而是要善于阐释、评价和敢于批判教材。而要实现两者的交流,教师便是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坦言相告:"我们不喜欢鲁迅的作品.""学习文言文毫无用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精力去背它."说实在的,作为语文教师,我对这种坦言深感痛心,但我知道,只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小学生》2013,(10):78-78
鲁迅的作品是白话文作品中的典范,它具有语句优美、用词生动、思想深刻的特点,如果学生能读懂鲁迅的作品,将会对现代白话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将要接触大量的鲁迅作品,很多初中学生反映鲁迅的作品太深奥,根本学不懂。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针对已有的知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理解,学生不仅会进一步掌握现代白话文的知识,也能为将来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去世已70余年,其作品教学虽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毕竟时空阻隔,已经和当代学生产生了疏离之感,很多教师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教,而更多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懂。师生两难的处境若想得到改变,还是要从拉近作者、作品与教师、学生间的时空距离做起。  相似文献   

14.
邵梅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46-147
如何做好鲁迅文学作品教学是现代文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难的课题。要教好鲁迅,首先要让学生与鲁迅零距离接触,从鲁迅的精神到生活到作品全方位地去把握鲁迅,感悟鲁迅。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真正地与鲁迅相遇、相知。  相似文献   

15.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着重策略方法。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来书读就是了,但是并不是这样简单。"教师要在阅读内容、方法与习惯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急才"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来了。有一次,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鲁迅被授课塾师出的题目难住了。老师出了三个字的上联"独角兽",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便有两三个信口应对了,老师摇摇头,不满意。接着,有个学生答"两头蛇",老师说:"勉强合格。"鲁迅在座位上也仔细地想,当他的目光与老师期待的目光相遇时,他心里一下子就急了,恨不得立刻找到一个好答案,可就是想不出来。老师扫视了一下学生们,似乎有点失望了,正欲转身,突然,鲁迅感觉灵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的作品一直作为典范文章被收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然而,部分初中生表示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有的甚至对其相当抵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除鲁迅作品本身难懂之外,也与教师的模式化教学有关。许多教师习惯于教学伊始对鲁迅其人其文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悲惨命运",模式套用几乎成了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唯一理解途径。教师提前介绍,确实能节省时间,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教师用"母爱"般的关心每位学生,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学生的上进心才十足。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爱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鲁迅作品"鸡肋说" "晦涩说""压抑痛苦说" "时代隔膜说"等各种说法也炸开了锅. 其实,类似说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几乎是定时地间歇性地爆发,原因基本围绕上述几个"说".而反对者则一直坚称,鲁迅作品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甚至将其作品被删减上升到了"这是民族脊梁的垮塌"、 "数典忘祖的闹剧"的认识高度. 然而,人们需要好好思索并讨论的,恐怕不应是删或者不删,而是该如何教与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