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馨 《中国科技信息》2007,(10):42-42,44
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部最大的寒温带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叶林及貂熊、驼鹿、布袋兰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呼中自然保护区既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也同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本文在对保护区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第一、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合理开发的原则,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人口资源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升魁 《资源科学》1997,19(1):47-52
人口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人口资源的“活化效应”及“综合资源效应”是其他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本文着重从以色列移民资源开发与人口资源的动态分布两方面阐述了以色列人口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以色列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没有移民,就没有以色列、人口资源、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3.
确定旅游承载力是处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以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综合多源数据,利用“双评价”、容量转换等方法计算旅游承载力。结果发现:①泸沽湖具有“三区合一”的典型特征,由自然保护区、社区、景区3类空间叠加而成。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于社区人口负荷与景区旅游承载力之和。空间供给、资源消耗、设施提供和管理水平共同影响旅游承载力,其中空间供给是关键的制约因素;②依照“确定总量—减去存量—计算余量”的逻辑思路,计算出自然保护区适宜土地面积,获得特定建成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社区人口负荷得到保护区承载力余量,可进一步转换为景区旅游承载力;③维持风景旅游型城镇建成环境条件下,泸沽湖高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298.5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资源环境条件可支撑19920人,承载力余量为15918人,经过转换后可得旅游承载力为11938人/日;④针对短板的限制作用,提出采取倾斜木桶、延长长板等措施,为景区旅游承载力扩容提供思路。研究可为“三区合一”型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测算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地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4.
人口因素与新疆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冬  原新 《软科学》2008,22(1):101-104
面对人口激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宜的人口密度、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新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冲突的最佳途径,必将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实际需求,从国内外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出发,总结了人口基础信息资源不同的建设、共享和应用服务模式,提出了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应用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与控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黑龙江龙凤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状况,对其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提出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德钦县地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带,受复杂地形地貌及立体气候的影响,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县境内昆虫分布的复杂性、多样性,文章对德钦县林业虫害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影寻踪的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年来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构建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系统、人口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找出限制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资源、环境、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骤增的势头仍将持续下去。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还将增加10亿而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2000年时全球人口将达到62亿。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2000年时60亿以上的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11.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张璞,潘新华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十年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基本上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战线面临的形势仍然是非常严峻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过多,底子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较低,资源相对紧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这些基本特点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可能。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口继续膨胀并迅速老化。据有关专家估计,即使从现在开始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最高峰也将达到15亿,2000年可能突破13亿大关;另一方面,农业资源日益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将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下降,接近资源承载的极限,甚至突破极限。  相似文献   

13.
楼慧新 《资源科学》1995,17(5):58-62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资源重点开发区之一。随着区内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区内人口将聚增,劳动力资源将不断转移。人口发展和劳动力资源转移是研究该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重大课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晋陕蒙接壤区人口和劳动力的历史发展、转移规模及转移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人口膨胀是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要手段,促使三者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丧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从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便同时产生了“环境”和“灾害”问题。而人又必须向自然索取多类“资源”以维持其生存,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构成了复杂的自反馈巨系统,同时又是与地球和天文密切相关的开放系统。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从来就是互相制约的,只是到了当代,全球人口已近60亿,人类才深深地认识到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人口增长失控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环境恶化进一步促使自然灾害的种类不断增加,对人类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生育登记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生育登记人口信息动态采集、信息核实和应用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出生人口动态监测以及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全员人口数据资源"提供支撑。建设内容包括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微信平台、服务门户等5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向自然环境盲目地索取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其速度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消耗过度和枯竭。特别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从环境生态学角度来具体阐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市、农村和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薪柴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薪柴作为一种传统能源,依然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主要生活能源。落后的薪柴采集和消费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生态环境,因此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薪柴消费向高效清洁的商品能源消费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洋县和宁陕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薪柴消费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然保护区周边家庭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0.01的显著水平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龄、养殖业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反向影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个体经营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反向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加强自然保护区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能源消费从薪柴消费向商品能源消费转变,是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森林资源破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