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公司归入权主要适用于公司内部人违反忠实义务以及内部人从事短线交易的情形,对此,各国立法均进行了规定。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公司归入权的规定较之以前有了进步,但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只规定了归入权,未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使得公司因董事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而遭受的损害难以充分地弥补,因此,通过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主体、诉讼时效、与归入权的关系及其处理以及损害赔偿的范围的明确界定,使权利主体能充分、有效、及时地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构建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法律制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可为完善我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做出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但关于勤勉义务的含义、内容与衡量标准、违反勤勉义务之责任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的具体说明,这就使得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拟针对以上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公司法的不断完善尽一些义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49条和《证券法》第47条均对公司归入权制度做了规定,这有利于防止公司的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权利谋取私利,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是我国立法趋向成熟的表现。但是就公司归入权性质、公司归入权行使期间等问题,学界观点不一。因此,我们需要就公司归入权的性质、适用情形、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公司归入权提出建议,以期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公司归入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完善董事的义务和责任制度对股份公司具有重要作用。依照公司法理论,董事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忠实义务;二、注意义务;三、竞业禁止义务;四、不得利用公司机会的义务。这些义务在我国《公司法》中有的做了明确规定,有的未做规定,有的虽然做了规定但存在不足之处。《公司法》关于董事对公司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突出了董事个体的民事责任,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责、权、利一致”原则的要求,但其没有规定董事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则是一个立法缺漏。  相似文献   

6.
《民法总则》第70条首次在民商事一般法的层面上规定了法人解散之清算义务人及其清算责任。在《公司法》对公司清算义务人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公司法解释(二)》第18条至第20条在实质意义上规定了公司清算义务人及其责任,却与《民法总则》第70条不一致,有违反上位法之嫌。但是该司法解释并未明确提出清算义务人概念,其所谓清算义务人责任的相关规定并非全部依据清算义务人之法理而做出,可以继续有效适用,亦可迎合《民法总则》第70条的规定而进行适当修改后继续适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各国立法均不断强化董事的忠实义务。我国《公司法》对董事的忠实义务也作了规定,但不够完善,因此,在借鉴外国立法的基础上,针对董事自我交易禁止、禁止篡夺公司机会及竞业禁止等忠实义务进行探讨,提出些许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8.
公司应当具有对外提供担保的权利,立法对此没有禁止的必要。通过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制公司内部决议,可以限制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6条规定由公司章程确定对外担保的决议机关,但公司章程或内部决议不能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公司对外担保决议违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会产生担保无效或可撤销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9.
围绕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不断。无论是从规范性质角度,还是基于第16条的规范意义来认定违反第16条的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都是片面的。《公司法》第16条应当作为公司担保法律行为的直接裁判依据,而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应当通过解释和适用《担保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10.
公司董事忠实义务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我国新公司法对这一制度的设计较之旧法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自我交易主体范围过窄,禁止竞争行业范围和公司机会过于绝对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完善:在实体方面,引进间接交易主体,对竞争行业范围有所“缩放”,对公司商业机会分类细化规定;在程序方面,宣告自我交易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和归入权两项制度;在竞业禁止和篡夺公司机会方面引入损害赔偿制度,利用重叠行使模式以协调两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宁 《培训与研究》2009,26(9):57-60
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董事会中心主义"使董事的权限得到不断扩大,权力滥用的风险也日益加大。而董事责任作为制约董事权力、保证公司利益得以实现的关键越发受到关注。我国《公司法》有关董事的权利规定存在诸多不足:未规定董事对债权人的责任;不当允许股东对董事无限制的诉讼权;未明确董事归入权的范围、时效及其起算时间;在董事法定责任免除机制上仅规定异议董事的责任免除而没有规定商业判断规则。因此应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试论母公司的侵权行为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公司通过资本支配而控制着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如果故意利用自己的公司势力侵害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利益,即构成侵权行为责任。本在讨论母公司支配与子公司利益保护的基础上,系统地检计了母公司侵权行为所损害的对象、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的途径,提出在现行法构架下依照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以违反社会公德为由追究母公司的侵权行为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资产收益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收益率是综合反映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将资产收益率分解出多个因子,并与同行公司比较各因子的水平,可以发现改善业绩的途径。这里尝试对资产收益率做进一步的探讨,建立了资产收益率与产品寿命周期、价值链等现代战略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设计了由资产收益率及其因子得出公司战略导向和手段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主体应为公司"股东",出资瑕疵者一般情形下仍需向公司缴纳出资,其并不因出资瑕疵而丧失股东资格,故仍可行使股东知情权。已经转让公司股权者不再是公司股东,股权的转让价格与公司财产状况无必然联系,无需为维护股权转让合同中价格的公平性而赋予公司前股东对公司的知情权。知情权的行使容易使该行使主体获悉公司商业秘密,赋予非股东此项权利极易损害公司利益。故已转让股权者不应再享有对公司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乔家大院》以男性话语诠释人物,是一部男权意识明显的电视剧,剧中男、女人物形象的塑造浸透了男性至上的意识,女性则被剥夺了自己的声音。剧作显示出编导自身男权主义中心文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预期利益和可得利益基本上可作同义词使用,预期利益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合同有效成立为基础,在建设工程合同因发包人违约而被解除的情形下亦存在适用空间。对于建设工程合同中因发包人违约而产生的预期利益损失的具体数额,理论和实践中存在鉴定法、类比法、差额法、估算法和酌定法等多种计算方法,在适用上各有利弊。对于不同的建设工程,应以案件事实为基础,在可预见性的范围之内,选择符合违约损害赔偿目的的方法确定预期利益损害的具体数额。  相似文献   

17.
抵押登记的效力从各国立法体制上看,有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和公示成立要件主义之分,两种体制各有利弊,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两种主义并存。现行双轨制的做法与抵押登记的设置目的相悖,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实践中不利于当事人遵守抵押合同,增加了担保成本,阻碍了抵押制度的推行,也不符合国际立法趋势,因此应统一到登记对抗主义。  相似文献   

18.
董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对此缺乏一般性规定,这对于未上市的股份公司的第三人利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分析我国股份公司董事对第三人赔偿责任立法现状及其不足,认为应当通过公司法做出诸如股份公司董事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区分不同种类董事的赔偿责任以及改进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股东诉讼机制和导入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等措施来适度强化董事民事责任,保护第三人利益,实现公司相关者利益的合理平衡,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涉外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作为弱势一方的合法利益的保护,在确定涉外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时应该受到关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国际私法的实质正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国际私法法律选择适用保护弱方当事人原则的根本要求。但什么样的法的适用方法一方面不违背合同意思自治,同时又真正有利于劳动者,是问题的核心。首先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准据法时或选择无效时,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救办法,但不能违背一国强行法中禁止性的规定,直接适用的法应得到合理的适闸。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相关法律规章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经济分析,并考察了中国独立董事相关监管制度的演进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新《公司法》第123条的可能效果进行了简单评述。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制度功能,为此,要在以后的相关法律规章当中,进一步明确增加独立董事的席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