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记者、主持人出现词不达意或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使媒体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成下降趋势。这说明,日常的资料积累和知识储备对记者的重要性。而社会新闻记者更是如此,因其涉及面广,内容较杂,责任更大。  相似文献   

2.
警惕记者身份异化所谓记者身份异化,就是指有的记者不务正业,专干那些与记者身份不相干的事情──追逐钱财。比如有的记者缺少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的本领,而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有的记者成了广告代理商,靠拉广告发财;有的记者出没于各类交易场所,成了交易所的掮客;有的...  相似文献   

3.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4.
记者随想     
郭建跃 《军事记者》2002,(12):46-47
1、记者的心态○一个好记者的真正目的是把生活中那些令人震撼的事和人告诉更多的人,把那些一偶的不凡变成能吸引人的眼球、引发人思考的文、图、声、像,而不是把稿子当成达到各种目的“敲门砖”。○记者云游于“崇山峻岭”之间,但又不能企望与任何一座“峰峦”比美争高。我们的职业和使命是描绘“山河”,记录他们的雄浑和灵气,传递人间的悲喜之情,启动人们的心灵之扣,而我们自己承担了这些责任就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再不能为功名利禄如蜂蝇若趋。恬淡的心境是一个好记者修炼的境界。不求闻达的洒脱,也是一个好记者所该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车飞 《出版参考》2023,(9):84-85
<正>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无论多少危险,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无论多少障碍,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现场报道;无论多少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更为了人民,随时随地与祖国同行,尽心尽力为人民发声。那些潸然落泪的瞬间,那些灿烂辉煌的时刻,那些满目疮痍的场景,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不管高山险阻还是天涯海角,都由他们,留在了14亿人民的集体记忆里。他们,是中国记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就是一本记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6.
于为苍 《新闻界》2005,(1):110-111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记者生活辛苦而又丰富多彩。几年来,我采写的诸多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而我自己也于2004年荣幸地被评为第五届福建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并出版了35万字的通讯散文集《神灯和女神》。但我觉得,最舒心的还是采写那些基层先进人物,特别是挖掘和反映了那些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顽强自立的生活亮点。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9.
孙岩  海洋 《新闻传播》2001,(1):36-36
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后续报道难一篇报道一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些被批语的单位或个人,有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记者后续采访报道,甚至暗中搞一些小动作,给报道工作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在当前舆论监督难的环境下,如何使报道按照事件的发展及记者预期的目的有序地进行,就给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的前瞻及策划应是一篇报道成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11.
新闻漫谈三则吴万里新闻记者的专与杂常说新闻记者应是杂家,此言对否?我认为只对了一半。因为作为记者确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乃至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应知道一点。这是记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记者当到一定程度,则应向专家方面发展,专...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0,(5):32-34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峰的一篇《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创新,不言而喻,是指编辑记者在采制新闻的过程中抛开旧有的思想,摒弃以前或现在的那些编辑记者们常用的结构方式、切入角度等等,寻找新的报道方法,使采制的新闻不拘泥于传统,生动活泼,富有新意,与众不同,并且让受众乐于接受。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可以锻炼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一种同中求异的习惯,掌握捕捉独家话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彭石麟 《新闻窗》2006,(1):44-44
出于吸引读者的需要,我们的记者是很乐意采写社会新闻的。所以报纸上,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杂存,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5.
陈曦 《青年记者》2007,(17):1-1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新闻"时,谁愿意相信新闻的真实性因各种原因而大打折扣了呢?真实性的缺失其实容易得使人震惊。记者的工作和一台准确无误的计算机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因为听觉视觉的偶尔失误所造成的部分甚至全部失实不可能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记录者而非司法官.明白了这点,那些动辄训斥被采访对象的记者,或能多些善意;那些以为记者“啥都能采访”的人也会明白,有些领域,记者应止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14,(3):69-69
本刊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李文祥所著的《在广播记者岗位上》一书2013年6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15万字,由“生活印记”“在广播记者岗位上”“评论杂议”“作品拾零”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工作纪实性小文既是作者对广播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其做记者的感悟与体会,是一种情感的流露;那些杂感短论,是对读书读报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有感而发。本书最后的几篇域外见闻,是作者2011年底去澳大利亚探亲时写的,从一个中国公民和记者的双重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很有特点和新意。总之,该书中许多文章很值得广播界同行品读、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刊中刊     
《视听界》1998,(5)
笔者曾在县级电视台搞了数年的采编工作,发现了同期声运用中的一些弊端。一、“七嘴八舌”式。记者采访的对象多、话题杂、话无边际、不着主题、占用时间长,使受众收视厌倦。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少反映了记者策划能力弱、应变能力差。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抱随便态度,缺乏主见,听任被采访单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就记者如何提问,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后撰文《提问,记者开口就见的基本功》(刊发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4期).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采访全国两会时,赵启正曾坦言的那些记者提问的问题依旧存在.而记者在提问过程中所暴露的其他问题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