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引起社会激烈争议,高中学生、中学教师、中学校长等大多主张维持高中文理分科之现状,而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专家等则强烈要求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做法。这种争论源于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与中学追求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未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因正常升学竞争所产生的负担与人为异化教学所造成的负担有着实质的差别。作者主张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调整高中课程结构、教材内容与师资结构等基础上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教学,高校根据学科与专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所参考的高考科目。  相似文献   

2.
法国全国教学大纲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小学至高中阶段实验科学及工艺教学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该委员会建议对实验科学及工艺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修改.法国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应该逐步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等),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从一开始就分科.该委员会主张打破目前这种严格的分科方法,希望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甚至希望打破地质学与科学技术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另外,委员会还认为目前小学一初中一高中各阶段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完全是人为的,而且对学生是有害的.因此,该委员会建议将实验科学及工艺的教学方式分成四个阶段:一、小学初级班:自然及技术入门;二、从小学中级班到中学五年班:科学及工艺的启蒙教育;三、从中学四年级到二年级:科学及工艺;  相似文献   

3.
顾彬彬  杨小微 《中学教育》2011,8(1):42-47,41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正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对高中文理分科的百年历史回顾和其与高考改革及课程改革的纵横经纬中,分析文理分科问题演变的过程和纠结的性质.通过国际比较,提出高中文理分科应该超越分不分科的争论,在理念上从分科施教转向分类育人;并应在终身教育的关照下,重新思考高中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重新反思高等教育与高中教...  相似文献   

4.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被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高中文理分科争议的背后是课程观的问题,现行高中文理分科政策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知识整合、课程价值观取向、课程结构的调整及其培养模式产生了实践上的背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大多主张不分,而高中教师、学生与家长们大多主张分。改革必须正视适龄人口与当今教育的现实。与解放初期相比,我国人口增长了2.3倍,大学招生人数却增长了35.7倍,招生规模的激增扩大了考生的入学机会。普通高中空前发展,学生之间的竞争加剧,负担也随之加重。文理分科问题由于与学生学业负担密切相关也备受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能适应“精英教育”的学生实施不分科教学,而对进入一般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还得实施分科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当前,主张取消文理分科的人士认为,高中文理分科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和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张实行文理分科的人士则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粗略看起来,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实未必。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高中文理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各方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来看,争论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基于自身利益评判高中文理分科。基础教育公共利益的私事化使得学生和家长反对取消文理分科;教师在教育理想和自身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谨慎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教育专家学者高举理想大旗。主张坚决取消文理分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于对政绩和社会影响的考虑而观望,暂时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由此可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纸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相关利益各方不断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白尧勇 《文教资料》2011,(5):151-152
高中文理分科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践反映。在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的今天,文理分科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弊端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面对弊端,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文理分科。  相似文献   

9.
当下人们对于高中是否要继续文理分科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和主张,支持者与反对者形成了相互博弈的两大阵营.文理分科制度的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归纳起来主要以下五方面:降低民族整体素质;阻碍个体全面发展;加速应试教育效果;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针对以上关于文理分科弊端的代表性观点,本研究采用理性思辨、命题反证等研究方法对于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在当下的价值进行了合理性辩护,认为至少在当前,完善文理分科制度要比取消分科制度更加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文理分科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保留原有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增加文理综合科,文科、理科和文理综合科3种模式并存,才是最科学、合理、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刘娜 《考试周刊》2010,(54):242-243
高中文理分科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尤其是在文化多元的今天,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理分科不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将导致教师素质下降,加剧应试教育的倾向,不利于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鉴于文理分科的弊端,教育者应把握时代脉搏,从根本上改革高考制度和高中教育制度,优化高中课程结构并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还高中基础教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就20个重大教育问题问计于民,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备受关注.普通高中究竟该不该文理分科?笔者认为,高中教学与高考密不可分,改革高考科目设置是解决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沿用和照搬职前教育的学科型课程范式,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偏重业务知识进修,忽视全面素质提高;偏重刚性课程结构,忽视弹性课程体系;偏重分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为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必须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以解决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中心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模块式课程结构乃是这一课程体系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4.
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主要聚焦在是否取消分科、能否解决民族素质问题、分科与高考制度的关系以及与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关系。本文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必要、具可行性的问题,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改革方向在于淡化分科、选择适当的时机分科而非简单二元化的取消或维持分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我国目前高中文理分班的现状分别论述了高中分科教育的起因、作用、弊端以及与改革这一教育模式相关的措施和问题,还论述了素质教育及其特点,阐明了改革高中分科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以“培养完人”为教育理想.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均衡性和全面性,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当下语境中,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须从改革高校招生政策入手,而采用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以及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的高考新模式,则是一个富有理性、建设性和渐进性的改革方式,为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提供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高考文理分科指挥棒的指导作用下,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出现文理分科教学。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主要分为两派:支持和反对。轰轰烈烈的争论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升学主义"与"培养人"不同的目的。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区分"高中教学文理分科"和"高考文理分科"是破解该争论的关键。高中教学中文理合科,实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高校根据专业需要依据学生不同学科的成绩录取学生也充分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高中文理分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弊大于利。文理分科因高考招生而产生,理论上讲,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完全可以引导中学课程实施与教学,即可以改变文理分科教育的现象。高中文理分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职前的学科教育与在职的专业发展。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全人;是为了打破高中学科界线,消除文理割裂状况,使学科互相通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需要配套改革,合理设置高考科目,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果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前提条件是:整合高中课程,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文理渗透;降低学科难度,改革高中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文理隐性渗透.  相似文献   

20.
考察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制度"可以发现,是否取消我国现阶段高中文理分科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在坚持分科还是取消分科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高校招生只有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考察的视野,才能有效避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基础教育"的轨道。关于文理分科争论的许多焦点问题,只有在文理分科还是合科的思维框架之外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