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名作品,全文约七千余字,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千余字。关于它的内容,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里突出了“想像”一词。的确,作者本人是盲人,“三天光明”只是“假定”,自然就须想像,而想像也的确是一位作家的本分。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  相似文献   

2.
想写好作文,首先要重视体验,丰厚积淀。以下几位作家的创作体验应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1.郁达夫:勾勒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小说极具个性,差不多就是他的“自传”,他大胆地把“自我”体验直接写入作品中。《郁达夫小说集·出版者的话》就有这样的说明:作者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强调“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他的小说有着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创作特色,常常以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出了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小说中,寄寓了作者…  相似文献   

3.
连金凤 《甘肃教育》2007,(9S):27-27
一、课内:活动练语言。师生共作文 前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可见语言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小麻雀》是作家老舍三十年代的作品,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散文。通过记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又被猫咬伤的经过,抒发了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侮辱被损害者命运的感情。文章还透露出弱小者要尽快觉醒,勇敢地抬起头来掌握自己命运的热切希望。课文细致地描述了“我”所见到的这只小麻雀的形象:它羽毛“刚长全”,曾被人“养熟”,左翅的一根特别长的长翎“给扯坏了”,似乎要“脱落下来”;它只会“跳”和短距离低“飞”,模样“并不美丽”;“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它的眼睛现出进  相似文献   

5.
192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不料,这一举动引起了前苏联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当然,索尔仁尼琴未能前去领奖,瑞典皇家学院在受奖缺席的情况下宣读了授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对贯穿于许多伟大前驱作品中无可比拟的俄罗斯传统的继承,他和他的前辈作家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对俄罗斯苦难的沉思和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1972年,瑞典皇家学院又派学术秘书前往莫斯科给索尔仁尼琴颁奖,却因前苏联政府不发给签证也…  相似文献   

6.
《白雪青山》是台湾资深作家墨人的一部杰出名作。通过“走近”它、“走进”它、“走出”它,本文作者谈自己的诸多发现和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7.
<骑兵军>是前苏联作家巴别尔根据自己的战地日记写成的一部战争小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描写战争,在对作品的阅读接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多侧面的复调来书写战争真实、在众声喧哗的对话中或隐或显地展露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对战争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绿房子》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最好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一反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 ,把多条故事线索切割成多个“情节小块”打乱顺序穿插起来 ,使叙事时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是现阶段在苏联国内最受推崇、最受爱戴的作家之一。马克·斯洛宁评价“他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最伟大和最成功的艺术家”。绥拉菲莫维支也称赞他“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同谁都不相象的、具有自己独特风貌”的作家。确实,他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名著早已被公认为是开创性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一个人的遭遇》却长时间成为有争议的篇目。然而,这也许正能说明肖洛霍夫的这篇小说有其“独特风貌”,有它的其他作品所不能代替的深刻意蕴吧。这篇“较之许多大部头的作品尤为珍贵”的小说,它饱含着永远有价值的思想,深藏着永远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以来、刘再复同志有关文学理论的一系列文章,特别是长文《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以后,引起广泛的关注。笔者本诸切磋琢磨的主旨,就刘文论述中所涉及的“创造主体性”和“对象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刘文中在论述对象主体性问题时,曾列出过一种“二律背反”的公式: 作家愈有才能,作家(对人物)愈是无能为力; 作家愈是蹩脚,作家(对人物)愈有控制力; 作品愈是成功,作家愈是受役于自己的人物; 作品愈是失败,作家愈能摆布自己的人物。有的同志(似乎还不止一位)曾据此提出:  相似文献   

11.
文章缘情而发,倾吐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文章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倾注着作者真切的感情。中学生要想写出动人的作文,必须先走出假大空的误区,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自己的心,去写自己的情。情感真所谓情感真,是指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自己编造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情感真的重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的改版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缕春风 ,它是鲜艳的奇葩 ,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受。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家作品的介绍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 ,我把它放到了主打地位 ,让它从后台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前台。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课本无非是例子的说法 ,课文是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 ,课文是“一桶水” ,而作家作品是“江河湖海” ,课文是风筝的线头 ,而作家作品正是缤纷的风筝。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中 ,着重体现作家美好的人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做人与做文的道理。介绍作家作品时 ,我经常变换形式 ,以故事的形式、以话剧的形式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陈鉴霖 《师道》2003,(11):27-2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名作品,全文约七千余字,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千余字。关于它的内容,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里突出了“想象”一词。的确,作者本人是盲人,“天天光明”只是“假定”,自然就须想象,而想象也的确是一位作家的本分。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并没有认真地借助想象去描绘“光明的世界”的实景,她所写到的人事物,基本上都是她作为一个盲人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的,我们几乎不能发现文中(…  相似文献   

14.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报刊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出版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性”:既要充当读者,又要扮演作者。当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文章及其作者对话时,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作品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口味;当编辑准备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时,他又在扮演着“作者”角色。他站在作者及作品的立场上,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编辑角色扮演的这种“双重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编辑既能体会到读者的需要,愿望和‘体温’。又能非常尊重作者的劳动,成为作者的知音和作品的“伯乐”。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苏童,籍贯江苏苏州,曾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笔名“苏童”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白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三棵树》这篇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地名“三棵树”;也是作者一生曾经拥有的三棵树,即苦楝、石榴和枇杷。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一种怅惘之情。所以作者说“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汗斯·罗伯特·尧斯提出,后流行于德国和前苏联,前一段时间也成为我国文艺界讨论的焦点。“接受美学”有意识地突出了读者这一角色,说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去发现美、创造美。这和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只重视作家,作品存在一定差异,也是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18.
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新戏作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人间失格》是其自杀前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风格阴暗、颓废,甚至被认为是其“遗书”。反讽叙事学理论为我们解读这部作品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的原罪思想、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反世俗精神等跃然纸上,使作品体现出深刻的悲剧内蕴与巨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散文教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披文而入清”,牵动学生的情思,使学生获得美感的愉悦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为此,在散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心理学认为,“参与艺术家或作家创作活动的想象之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明显情绪性。作家头脑中产生的想象,情境、情节的意外转折似乎是透过一架特殊的,‘不断充实的机器’。进行创作的个人情绪方面就是这样一架机器。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体验着各种情感并使它们体现在艺术形象中,从而促使读者、观众和听众产生感受、悲伤和欢乐”(彼德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可见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其作品深邃意境的关键性因素,是作品抒情的主旋律,因而若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就能找到作品情感脉络的源头,沿着作  相似文献   

20.
肖红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基调是:寂寞、悲哀,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和背离时代。恰恰相反,肖红正是通过这种如泣如诉,似怨似恨的呼喊,为受迫害、受奴役的人们发出了血泪的控诉,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顽强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肖红作品中的“寂寞”、“悲哀”,正是她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作者以此来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抒发自己的爱和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