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走出去"和"引进来"活动日益频繁,民办高校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仅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办高校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跳跃式"发展,才能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就是要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此,在《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战略的演变是香港高等教育在对过去的不断扬弃与修正中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通过对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正反两方面得失的分析与研究 ,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全貌 ,而且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有益经验 ,避免发生类似过失 ,有利于中国 2 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亚平  李磊 《文教资料》2011,(4):175-178
实行"大类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现实要求,是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符合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及时总结分析实行大类培养模式后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对于广东省提前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发挥了战略性支持作用,同时实现了广东民办高等教育自身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由于发展中存在着办学条件改善落后于办学规模的增长、管理队伍不能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国际化办学水平较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制约战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制定"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是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现"十二五"新的战略发展目标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观等四方面的重要思想,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响应前几年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出,还是从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来看,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然而,虽然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招生人数不断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纲要》精神,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全面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走"职业教育优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为江苏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四川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省的行列。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四川省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大众化阶段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四川实现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跨越,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我国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有利于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特色,有利于高职教育地位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争取高等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要在实现对成人高等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基础上,必须切实把握好"质量是核心,管理是关键",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挖掘潜力,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深化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难点,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则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本文在对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杜威、孟禄、克伯屈、麦柯尔等一批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受邀访华。他们来华后,在中国高等教育界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把北高师和南高师作为教育学术活动的主要阵地,促进新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传播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动了高等教育界的学术思想交流,同时也促进教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术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术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是"量"的问题,同时也是"质"的问题。在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要关注和教育质量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利用相关性分析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从中发现变化异常的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搭建了政策平台,也为高校法律地位的确定提供了政策"标尺"。在综合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学术专业性"、"市场经济性"以及高校理论形式对"历史与现实"融合性等四大因素的全面、均衡及合理回应的基础上,国家应当建立新的高校法人制度,明确高校"非市场化"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蔡晓霞 《文教资料》2014,(35):97-9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化教育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随之扩大。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也要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围绕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从"授人以渔"角度发挥自主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在2010年冲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数量界限—15%。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举措,因为这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会。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规模上,还要体现在教育结构上,只有教育结构合理才有利于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等教育扩招,应格外关注高等教育结构,警惕结构性失业,以免给高等教育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选择。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思路,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开办"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农村社区学院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地点的选择上,还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学意义上说,"适应性"是指教育主体根据客观的当前要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能够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特征的能力。高等教育系统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自动调节、优化结构来恢复稳定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适应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西部高等教育现况是:高等学校数目少、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小、竞争力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现象;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失衡。因此,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生态适应性必须构建"政府主控、社会主导、高校主体"的长效运行机制,促使西部高等教育与生态环境的真正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