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3月22日,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随着"2011计划"的全面推进实施,创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已成为高校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计划"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在组建模式、建设目标、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全力打造国际化学化工学术领域的知名科研平台,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平台,汇聚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本文从"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平台模式建设、功能研究、成效分析等方面阐述其协同创新新模式,打破了大型仪器设备封闭式管理方式,通过平台互通资源,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目标,开启了校校、校企、校地互通共享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一、推动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我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零起  相似文献   

4.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介了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论述了高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了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对高教发展的迫切性,粗浅探索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科研水平和能力是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结合"2011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用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期待通过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海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北京  相似文献   

8.
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乃至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工业"2.0"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如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技术共享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部、财政部认真贯彻讲话精神,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我们认为,实施"2011计划"是当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211  相似文献   

11.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切实实施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2011计划"为契机,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闯出了多条不同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针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的缺陷,建议构建"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江南大学不断探索与实践"开放、集成、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通过探讨和构建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高校引导、企业深度介入、学生受益"三方共赢的结果。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施项目教学法,突出"亲产业"的教育思想和特色,构建政府、社会、高校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的发展与传播者,必然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当高校承担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任务时,其社会职能就突破了单纯的服务职能,而具有研究与创业相结合的多元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高校、政府与企业形成三重螺旋的动态发展关系,政府通过政策、计划与资金等手段的引导与监督,使高校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产学研创新中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创业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招聘、选用、激励、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大力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吹响了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号角,既是对高等学校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一种期待,也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新征程。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8.
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逐年显现出来,其参与协同创新成为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入实施“2011计划”以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更成为行业特色高校工作重中之重,如何选择协同创新合作伙伴成为高校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以目标一致性、文化耦合、资源集中与共享、风险最小为基础原则,信任机制、动力机制、考评机制担当保障机制进行伙伴选择,将有益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2015年取消行政审批之后,"2011计划"面临的困境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11计划"作为一项新型的高校创新政策,受到了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股力量的综合作用。从哈贝马斯的三种认知科学的视角来分析"2011计划"的政策内容,分析主体之间的行为差异以及其背后意识和理念上的冲突,提出有效推进"2011计划"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施"2011计划",旨在通过深化改革,突破现行机制体制的壁垒,促进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高智力支撑。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培育过程中,对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