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词是苏东坡的《江城子》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还记得当年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对“十年”的感受是那么地漫长,“十年”似乎是个只能想象、无法逾越的时间概念。但是,当我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与档案工作已经相依相伴走过了十年的青葱岁月。  相似文献   

2.
十年     
彭玉 《湖南档案》2013,(6):43-4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词是苏东坡的《江城子》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还记得当年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对“十年”的感受是那么地漫长,“十年”似乎是个只能想象、无法逾越的时间概念。但是,当我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与档案工作已经相依相伴走过了十年的青葱岁月。  相似文献   

3.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4.
每个通讯员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我是靠采写“家庭新闻”起步的. 一天,我发现,妻子和我结婚多年,竟没有叫过婆婆一声妈.细细一想,在我们这儿,不仅我家如此,媳妇不叫婆婆为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不尊重老人的一个表现。为此,我写了《媳妇,请叫婆婆一声妈》的家庭新闻,被《山西青年报》采用。这一下,更促使了我注意寻找家庭报道的素材。我想起有一天,我回家很晚,妻子问我干啥去  相似文献   

5.
我是1951年8月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加播音工作的,当时十八岁。我的真名叫王静容,所以,到电台以后同志们都亲切地叫我“小王”。时间过得太快了,眨眼之间,我已半百有余,也进入了老播音员的行列。说真的,做“播音”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偶然的,因为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在我的“理想”中连想都没想过。然而,这从没想过的事业,竟然干了大半辈子,而且成了我终生热爱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我在浙江日报的夜编系统工作十多个年头,度过了数千个漫长的夜晚,经历了各种难忘的时刻,对于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同志怀有特殊的感情."夜班编辑辛苦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8.
"读副刊已经成为我几十年养成的一个阅读习惯,它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几十年的风雨和情感积淀,在副刊中总能找到同感和较好的诠释.新闻可以不断更新和变化,而文化和情感则是永恒的."这是一位读者对报纸副刊的感言.这段话引起笔者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读者这么多年的紧紧追随,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十年两得     
市委宣传部让我讲一讲怎样当总编辑?其实,大家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家,还有不少总编辑,都有自己的丰富经验,我的体会大家都体会过,酸甜苦辣都有,没什么新鲜的。北京日报是一张综合性党报,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的机关报,我当总编辑的时间是1988年春至今,有十年多了。这十年,是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这十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多大事,仅北京起码有两件事令人触目惊心,一是89年的政治风波,一是95年的“陈、王案件”。我所以简要地重复这些旧闻,一是想说,我们是战战兢兢地走过这十年的;二是想说,办北京的党报尤其要坚持党…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我们青春中的青春。”这话是李大钊先辈说的。对于正处二十年华的《生活报》来说,非常适用。十年前为庆贺《生活报》十岁生日,我曾著文《生活,多么美好卜“一个孩子长到十岁,还是一个孩子。一个报纸长到十岁,该是成熟的时候了。生活报已经十岁了,她正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不觉间又是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生活报》的友人变成了《生活报》的同人,就更应该为他们写点什么了,于是我便想起了大钊先生的这句赞扬“五四”青年的话。以此送给每天都给我“美好生活”的《生活报》的同事。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相似文献   

12.
一个周末的下午,顾俊杰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有一本关于电视诗文视听语言方面的书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点文字。此时正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的巨大肃穆之中。我们从来不曾有过对于灾难、对于人、对于普普通通的一个个生命如此敬畏之情!这使我自然想起顾俊杰几年前曾做过的一个电视诗歌,题目就叫“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  相似文献   

13.
我的和300多双热情的手一起,为这50岁的旅人的再启程,真诚地鼓起了掌。不用说,这是她艰难、漫长、充满传奇与荣耀的旅途中的一站。只是,让所有新老新闻从业者和关心新闻事业的人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这驿站设在辉煌的人民大会堂。这是在元月20日。灯光映照之下,黑发丛中闪耀着华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给他们带来了恬和的秋意;但当中国记协副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宣布纪念会开始时,那掌声分明让我感到勃勃生气。这其中,有的老同志,几十年前就为记协的生存发展付出巨大努力,甚至在其前身“青记”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宣告成立时,就是积极分子.  相似文献   

14.
办报三题     
张培立 《新闻窗》2009,(4):56-57
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个公式叫99+‘1’=0.这一理念出自于现代酒店管理,表达的是,在酒店业的服务中.即使99个方面的服务都做好了。但只要有“1”项没有做好,服务的总体效果仍然为零。办报亦是如此,99次报道都做好了,可有一件做不好,则会导致整个大局失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古时候有一个故事: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可钉子的火候不够,但为了赶时间,铁匠就把不够火候的钉子交给了军队。军队后来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最后这匹马在送军情的时候马鞍坏了。情报没有送到,导致战争失败。这让我想起了从事报纸工作数十年来的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妈妈 ,阿姨在唱哪 ,爱是Love ,爱是Amour,爱是……”4岁的女儿轻轻地把肩头伏在我的膝盖上 ;愉快地告诉我。十年了 ,在黄金般的十年青春年华中 ,“正大”神韵一直陪伴着我 ,鼓励着我 ,熏陶着我。那年我正在上大三 ,杨澜与赵忠祥和谐默契的搭配使我迷上了《正大综艺》 ,大学读书时到亲戚家观看 ,放寒暑假就一直蜗居在电视机前 ,片中世界各地的旅游 ,一幅幅绮丽的风光 ,别致的风俗 ,让人觉得世界这么大 ,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从孩提时代到念大学 ,一直就是那么按部就班地上学、考试 ,以为人生就是如此紧张、忙碌 ,《正大综艺》…  相似文献   

16.
90后的互联网佼佼者已经证明,不需要通过承袭父辈财富,不需要通过漫长的资源交换与整合,而可以单凭技术与创新闯出一条生路。这是一条透明、健康、毫无原罪的创富道路,将对中国的未来转型给予积极影响。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23岁。在这一天我做出了三个决定:一是放弃了在华尔街发展的机会,二是放弃美国顶尖法学院的入学可能,三是归国创业。我从硅谷回国已经十个月了,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估值数亿的世界。期间我夹着商业计划书挤过北京丧心病狂  相似文献   

17.
他的前任老板叫陈一舟,他的现任老板叫张朝阳,他的投资人叫马云,他的对手一个叫李彦宏、另一个叫周鸿祎。"我记得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知道自己还是处于一种饥渴和无知里。"34岁的王小川,在搜狐已经工作了13年。他曾经的一些同事都惊讶,他在搜狐能待这么长时间。而王小川一直在一种"饥渴"感里走了过来。2003年王小川开始做搜狗搜索引擎,两年前搜狗从母体分拆出来,他成为了这  相似文献   

18.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19.
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20.
妞妞     
本书初版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有许多人为它流眼泪,也有个别人朝它啐唾沫。书有自己的命运,决定这命运的首先是读者,最终是时间,惟独不是作者。我自己的感觉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本书离我越来越远,它不再属于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能够跳出来,比较平静地面对读者的反应。我想对流泪的读者说:在人世间,每天都有灾难发生,更悲惨的还有的是,请不要为书中讲述的十多年前某个小家庭的悲情故事流泪了。十多年前,我初为人父,偏偏遭遇和自己亲骨肉的生死之别,这使我对父女亲情有了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