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谁会想到《石头记》的作者真的是李鼐?谁会想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间是真的会有联系?谁又会想到是"真"的没有想到?巧合的背后往往是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3.
沈思彤 《辅导员》2014,(9):61-61
"彤彤,作业写完了吗?"唉,自从升人高年级以后,妈妈的"紧箍咒"就念个没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抽出时间去看"闲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我喜爱的书。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我就钻进书房,在里面"啃"个没完。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我看那些书吗?因为那不是正课,会影响学习。可自从我看了《窃读记》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就开始与妈妈"唇枪舌剑"了。  相似文献   

4.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5.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6.
罗海燕 《学语文》2012,(2):60-60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字典家族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为了弄清这一词语,我不妨做一回"书架上的老鼠",咬一咬嚼一嚼这个词!我查阅了30多部字典,有的是"暗度陈仓",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是"暗渡陈仓",如:《汉语成语字典》、《中华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更有"度"、  相似文献   

7.
《古俗字略》的主要工作是认同异体字,指明其间的"古"、"俗"、"通"关系。其中尽管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疏漏。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对这些疏漏往往未加辨析就加以援引,由此造成了部分失误。举例分析并补正这些疑误,使其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8.
从"民有经产,顺民牧民""士农工商,协调发展""朝有经臣,君臣相亲""以法治国,礼法并举""尊王攘夷,一匡天下"5个方面归结《管子》和谐治国的具体方略。尽管这些措施都是属于"民本"范畴,仍可作为今日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和古诗词等经典作品已成为许多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备受各方好评。那么,中职学校又该如何开展"读经典,唱红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呢?作为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中,访谈《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卢勤忠告青少年的三句话很发人深省:"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相似文献   

12.
杂闻罐头     
关键词1:台湾四书本刊讯(小记者杨炎婷)首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四书"指的是哪四书吗?《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恭喜你,答对了!最近,台湾地  相似文献   

13.
王骞 《文学教育(上)》2011,(19):156-156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而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着有关秦始皇"坑儒"相关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学校里有一位教师问我:"第九册课文《莫高窟》,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我对她说:"没有多媒体不一定是坏事。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是最好的,靠多媒体放映  相似文献   

15.
争执     
夜幕降临,书本们坐在一起开始新话题的讨论。"咦,昨天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格林童话》问。"‘谁跟小主人相处时间最长’呀!"《绿山墙的安妮》回答。"哦,我给忘了,你瞧我这记性!那今天我们讨论什么呢?"这时,老大《文学知识通》来了!"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小主人最喜欢谁’。"《文学知识通》话音刚落,下面就一片混乱,叽叽喳喳没完没了。"请大家安静!我们按顺序发言。"老大一发话,下面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6.
元妃省亲时,点了出戏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因此批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一捧雪》是如何伏"贾家之败"的?《一捧雪》讲述的是件冤案故事,莫非贾家的败落也有冤情?《红楼梦》中的贾家又是如何影射江宁织造曹家的?本文想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从1984年开始,您先后在四所学校担任校长,每次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每次都能让学校面貌一新,您觉得您每次都能扭转局面的关键何在?仇忠海: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后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有和谐的外部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办学的土壤,包括社会对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小说,备受鲁迅先生的推崇。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作为"功能"单位的"灯笼",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灯笼"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20.
潘双林 《学语文》2012,(6):51-53
议论文写作如何能做到说理充分?无他,剖析而已! 何为"剖析"?《说文》中解说"剖,判也。"又解释"判,分也。""析,破木也。"《广雅》中解说"剖,分也。"《声类》中解说"析,劈也。"一从半从刀,一从木从斤(斧),都是用利器将竹木一类的东西剖开。显然,"剖析"的核心意思就一个:剖开,分开。古人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就不仅强调了剖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