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与<原野>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主题意蕴上有着相似之处,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挖掘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人在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形态下人性的探索.两个作家透过文本向我们揭示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命题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4.
凝望人间——《青衣》悲剧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有着丰富的悲剧内涵,即人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和艺术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在于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得以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人生的悲剧在于自然法则无法摆脱和超越;艺术的悲剧在于社会的异化.而希望的出路则有待于人性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项链>的主题在于将人性揭示与社会表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奇异而又真实的悲剧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凯瑟琳身上存在着人格的分裂.她一方面想忠于自己的灵魂,一方面又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自我”与"超我”在她身上并存,并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贪慕世俗的有形的欢乐,她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并因此铸造了她的悲剧.她的困扰、反抗、痛苦,甚至死亡都是由她的双重性格、她的人格的分裂造成的.这样真实的人性也同样寄居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形体之内,并不断地进行交锋和斗争.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爱情婚姻观念是社会解放和人性解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作家观察社会和人的重要视角.通过联系比较<旅行>和<爱,是不能忘记的>,探讨现代女性婚恋小说的思想内涵、精神特质及叙事特点,引发对当前商品经济建立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站在反顾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而透视知青这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精神面貌,揭示其"神奇"的底蕴.借此张扬理想,呼唤人性.  相似文献   

9.
丁肃清的散文集<芭蕉雨>是一部平民知识分子的心灵告白书.身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丁先生站在个人本位立场上观察生活,论说世相人生,张扬个性,表达人性,渲泄了大众情感,是平民思想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不涉及政治批判,只关注人的存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一幅"存在的图",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短暂的人生轨迹.但是这幅诗人的人生画卷却明显地呈现出灰暗的政治历史批判底色,流露出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与宽容以及对历史政治压制人性的无奈与控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大自然具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从而具有更高的价 值和权利。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不在自然有没有内在价值,而在自然有没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的主体可无限接近于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作为最高主体的大自然永远内蕴无限未为人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享有的权利,已成为现代政治学和法律中的主流话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而在不同阶段的人权诉求,又都是同一定的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就中国社会而言,人权包含了集体主权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为条件和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13.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发展样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与面对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悖论。这些悖论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人们敬畏自然但同时又亲近自然;人为了获得更好地生活与生存状态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征服活动,却最终破坏了自身的生活与生存的状态;人们把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伙伴关系,却无法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实现。在人们不断解决这些悖论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在这个过程中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开始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实施有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论人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二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但在内容、思想理念等多方面有根本性的区别,现代企业必须真正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更新、拓宽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身体审美批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身体是目前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之一。身体的适宜性是审美愉悦的基础,而身体审美愉悦性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即一方面有利于人类躯体的、精神的调节,另一方面,身体适宜性所形成的审美倾向会弱化人类自身,使人类在愉悦中走向衰竭。身体审美适宜性和愉悦感将是人类走向灭亡的一个台阶。我们对身体的审美应该具有清醒的态度,在肯定其一定的调节性的同时注重对它的批判,并由身体审美的批判发展为对一般审美或整体审美的系统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浅论诗人生命体验的跋涉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与自然的对称关系中,既有崇敬中的惶惶情愫,也有企图征服的大胆渴望,更有在平衡心境中的超越、契合。西方叙事文学用两千年记录下的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浓缩了西方抒情诗人近二百年间的生命体验。这其中包括:一、自然崇拜情结;二、人与自然的对抗融合;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中西诗歌的共同指归。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人情现象与村庄性质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在对北方村落河村的人情现象进行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建构性人情的概念;通过展现村庄的生活世界,勾勒出建构性人情的特征,如现世性、情感性和当地感等。这对当地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特别权力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排斥法律保留原则、否定司法审查,有侵犯人权、蔑视人性尊严之弊端,应予以彻底检讨与反思;要修正与抛弃不合时宜的落后理论,以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权利,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