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石门坎"是一个地处中国贵州边缘的山区村寨,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的国家贫困县——威宁县境内。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云贵川交界地的教育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等……这里创办了中国第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基督教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他在进行传教布道的同时,还帮助苗族建立学校、创制苗文、推行平民教育,使这个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海外天国"。当时的中、英文报刊上,也将石门坎称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石门坎,处于乌蒙山深处,是与世隔绝的一片穷土,经济落后,文化缺失,现代教育更处于真空状态。1904年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传教士柏格理走进大山,踏入蛮荒,在这茅塞未开之所传播宗教,并积极推行现代化教育。柏格理为首的传教士们以其崇高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石门坎苗族创办学校、建立文字等,使这块"荒蛮"之地展露现代文明之光,普遍提高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走进石门坎     
《生活教育》2010,(9):6-7
中国西南的乌蒙山区,有一个叫做石门坎的地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它曾闪耀过明星一样的光彩。一百多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的山区小学,培养出第一代苗族的文化人。他的学生朱焕章薪火再传,把苗族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培养出了一大批苗族的现代知识分子。今天的石门坎,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11.
石门坎平教运动的卓有成效实与其声名远播名实相副,研究细察族群精英的起念与地域生境的现实,同时查考边区平民千字课的来情去意;并认定族群精英在教育共同体的育成中实有殊功异绩,平民千字课的风神意蕴不仅是平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而且领有对平民发蒙解惑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Shimenkan is a remote and mountainous village i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 area traditionally populated by Miao ethnic minority. The arrival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just over 100 years ago began Shimenkan’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lliterate school-less place, to a “revered site of Miao education.” Today, Shimenkan has returned to being the worst performing part of Weining county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Miao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Miao students are coping with cultu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amidst social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re foreign culture meets local demands, little resistance to cultural education exis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tside culture is likely to be accepted in the community, and may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贵州石门坎教育实践家朱焕章参考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编写了《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他的这种教材本土化实践给石门坎教育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朱焕章在开创发展当地教育和编写教材时,把当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并结合苗族群众认知水平、生活习俗,增强群体认同意识,这些实践探索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沈红 《教育文化论坛》2012,4(3):109-115
本文通过对石门坎文化圈深入的调研与探访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石门坎文化圈的崛起与没落之事像,同时对石门坎精神: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石门坎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个"屙屎不生蛆"最贫穷的苗人山区石门坎,居然发展成为"西南最高苗族文化区",然后又昙花一现地消失。文章用主体性话语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苗人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低沉浮是这一现象起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6.
该调查报告是毕节师专英语系“毕节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语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课题组的结题报告。该课题组在《毕节师专学报》1 999年第 3期已发表的论文《从语音分析看毕节地区汉彝苗语诸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的基础上 ,对毕节大南山、威宁石门坎、大方响水乡、黔西五里乡等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毕节地区民中、威宁民中以及上述语言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英语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补充和校正了对有关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论证 ,再次进行了语音对比分析 ,从而得出了毕节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比起汉族学生来 ,学习英语元音的困难比学习英语辅音的困难更大等结论。希望能引起英语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的传播是近代史上贵州苗族与西方文化入侵最直接的遭遇,其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除了西方势力的外力冲击影响外,我国封建王朝的没落腐朽和"夷夏之防"政策的走向极端以及苗族自身文化的"无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是决定苗族族群"皈依"和宗教变革的时代背景原因;来自国内、国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以及苗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推动了苗族近代历史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