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巳和重阳是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踏青和重阳登高蕴含着浓裂的祈生情绪,这种上情绪与人类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又与其原始的动机,时空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因素密切相关,祈生情绪还在文中通过清明雨、桃、柳、菊花,茱萸等意象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3.
汉族的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之间有着很多渊源的关系,本文试着从二者的起源,具体节日形式、内容里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正是汉族上巳节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上巳和重阳是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踏青和重阳登高蕴含着浓烈的祈生情绪.这种情绪与人类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又与其原始的动机、时空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因素密切相关.祈生情绪还在文中通过清明雨、桃、柳、菊花、茱萸等意象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注释】(1)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2)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  相似文献   

6.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  相似文献   

7.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8.
当你第一次吃旋转小火锅或回转寿司,看到各种食物从自己面前滑过时,有没有觉得新奇不已?其实这种充满巧思和意趣的用餐形式,古人早在千年前就玩过了,还给它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曲水流觞. 从祭祀仪式到喝酒作诗 曲水流觞这一习俗,要从传统节日上巳节说起.上巳节最早是举行祭礼、消灾祈福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祓禊"的仪式,结...  相似文献   

9.
上巳节是我国一个具有浓厚节俗色彩的传统节日,它从产生以来,就孕育了丰富的节俗内涵。入宋以后,上巳节俗不再如前代丰富,并打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上巳衰微,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宋上巳词的分析研究,仍能探得上巳节在宋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上巳节在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朝廷和民间都会举行活动来庆祝。但上巳节在唐朝娱乐性质更加突出,朝廷沿袭了祓禊习俗,在唐朝中期还将上巳宴赏制度化,法定放假;而在民间以踏青、竞渡和泛舟为主要的庆祝方式。这一节日反映了唐人竞奢斗富和亲近自然的心态。《全唐诗》中的上巳节体现了时代精神,即唐人的创新性和世俗性,上巳节的原始意味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角度对祈雨进行探究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以诗歌为踏板,透彻表现祈雨意蕴的论文却所见不多。通过对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的研究,对其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出祈雨前后宋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同时可深入了解到宋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独具特色的祈雨观。  相似文献   

12.
旱魃是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一种旱神,人们为了消除旱灾,往往通过打旱魃的方式来禳除旱灾、祈求雨泽。作为文化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山东地区打旱魃风俗延存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中后期依然有着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  相似文献   

14.
祈福求子①风俗,指的是通过向神灵祈祷或借助其他方式,来达到早日得子的风俗习惯。在中国,有生殖崇拜、求神拜佛、食疗法、送物祝子等方式;在日本,也有性崇拜,及参拜神社、石头之说、温泉祈福等。通过采用文献法及对比法,展现了流传于中日民间祈福求子的主要方式,研究了两国民间生育风俗之一——祈福求子风俗的文化韵味及特点、实质目的。  相似文献   

15.
雩祭是古代大旱时举办的祈雨祭祀活动,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一镇二乡十二社"雩祭活动是阳城独特地域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当地百姓努力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其兴起可追溯至清代,传承至今。从生态民俗学角度对山西阳城雩祭进行解读,可以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其在娱人娱神、维系村民关系、满足民众心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西是戏曲的滥觞之地,自古就有在民俗信仰活动中演出戏曲的传统。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演出种类繁多,可分为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集市庙会、公私祭祀等形式。对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深入研究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领域,在民俗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需进一步发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按照造物古歌、风俗古歌和爱情叙事古歌三个类别来探索布依族古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布依族古歌审美文化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等美学意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势必造成婚姻礼俗的千差万别。透视吕家河民歌中所涉猎的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可以让我们对古代武当山地区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宋初,食人现象不绝于史.这既有当时社会动乱,野蛮、愚昧肆行的历史原因,也与印度佛教东传后割股疗亲风俗的兴起、古代人祭遗风仍存有关.宋初统治者"崇风俗,敦教化",惩治食人恶习,才使这一现象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