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朱晓华 《新教师》2019,(6):31-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悟、有所感,培养语感。因此,教师要创造让学生主动阅读的机会,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读整本的书,让课堂“活”起来。据此,我们探索出了“五读”的语文教学模式。所谓“五读”,即“读”的五个步骤——找读、说读、品读、评读、赏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许多知识点和本应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大多被老师所替代,这样,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毫无乐趣可言,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窃取”而已。我认为,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始终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留下空间,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一、引导学生多读书阅读,是对知识信息的吸收过程。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以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  相似文献   

3.
读,是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把“读”训练到位,我认为: 首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亲口诵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知。课堂上教师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能弄懂的问题。 其次,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须知,上阅读课不是搞阅读速度测试,是培养学生“自学”释“疑”的能力。“疑精于思。”对“疑”要做到“问”而后  相似文献   

4.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好好思考,讨论交流,从书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体做法如下: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以《军神》第一课时为例,引导学生试读-疏通读-正确读-流利读。学生读通课文后去完成“复述课文中刘伯承的主要表现”,这个教学任务就水到渠成了;安排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整体地思考;给学生整体的文本;引导学生整段地表述,使阅读和说话训练落实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质,让阅读课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多种媒介的阅读;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
刘颖 《小学生》2012,(8):64-6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他们热爱书,让他们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我想,兴趣应是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工作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其阅读整本的书。要营造出让所有学生都乐读的良好氛围,为展示和交流创造机会,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之学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读整本书之前、之时、之后,举行多样的活动,引发学生盎然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本,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到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将课内外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书籍、杂志、报刊是孩子的朋友,家长应该引导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读一些。我的体会是,对于在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多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如何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呢...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语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读书且读好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面对学生繁重的课程学习,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学习"减负"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语文教师探讨的现实教学问题。一、通过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让阅读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组织学生阅读,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包括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顾名思义,教读课文就是供教师实施示范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的。因此,教师的教读必须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规律性的知识,悟出读书的方法,进而举一反三,去阅读同类文章。自读课文则应是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读书之后,由课内手把手地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到逐渐放手,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在教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独立阅读理解,吸取知识。所以,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时,应在“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已经让语文教师意识到了,读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近两年,“校园读书计划”“班级读书”“书香校园的建设”以及好书推介课、读书欣赏课、读书会(汇报课)等为了推动师生爱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也在很多学校渐行渐热,走进课堂。但是,推进课外读书,指导课外阅读还是新兴事物,还需要探索、交流与研讨,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班级读书活动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亚 《海南教育》2014,(22):23-23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何落实这一新课程理念,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首先要保证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教科书,可是只教一本语文书,既提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无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与课改的精神也是相违背的。那么如何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味”。教学实践中,应以“快乐读书吧”为主线,构建整本书阅读体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万个为什么》是四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多读书,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去读好书,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和潜心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课堂,谈谈如何与学生一起把语文教材读厚,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  相似文献   

17.
修订版课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重视课外阅读,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如何实现课外阅读指导,是需要广大教师用行动来回答的。让学生爱上读书,就要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就要给学生一段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提升阅读品位,教师的有效引导不可缺失。本刊约请学者、专家、课外阅读先行者,从多个角度探索课外阅读,旨在更新观念、开拓视野、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多读书,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去读好书,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和潜心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课堂,谈谈如何与学生一起把语文教材读厚.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  相似文献   

19.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立足语文课堂,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要深度推进。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交流共享,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展示,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整本书阅读推进的重点。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持续而深入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0.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