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将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有效地融合起来,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实现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对于广电系统来说,三网融合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广电系统提出了挑战。本文将就什么是三网融合,为什么要实现三网融合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林清波 《新闻实践》2010,(10):71-72
今年以来,我国广电系统议论最多的是三网融合,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大融合,即:技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三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同一网络上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这给广电媒体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3.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网络和用户是媒体产业竞争的三个核心资源,在三网融合的架构下,除了网络和用户市场的争夺之外,对内容的要求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广电拥有内容优势不容置疑,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显然不能照搬现在的内容结构体系,内容的生产、制作、分发、交易、管理等环节都需要适应三网融合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大形势下,对于广播电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媒体而言,既是合作也是博弈。广电借三网融合的东风,将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本文分析了三网融合中广电观念的滞后、体制的弊端;预测了三网融合后,媒体产业和广电事业的发展趋向将是"三屏融合";断言三网融合将对广电网络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诸多方面都将促进整个广电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三网融合政策和科技发展的促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三网融合给中国广电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电信企业参与广电市场竞争将进一步促进广电企业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广电行业多年来体制上政企不分、行政条块分割以及有线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6.
虽然广电和电信运营企业的实力严重不对称,但三网融合政策已经为广电打开了电信业务之门——基础、增值等电信业务,广电系统力争通过加速整合,打破全国广电网络的分割,形成一张全国性的网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联通这三张已经是全国性的网络抗衡,成为第四家全国性运营商。国家三网融合给了广电网络3年左右的时间,并且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在1996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广电和电信网络业务的双向进入问题,到了2010年,三网融合面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宽带战略的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三网融合的目的,是要大幅提升国家基础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中国成为网络强国,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的信息安全体系,形成新兴宽带产业,建立适度竞争的宽带市场结构,协调好部门的分析,完成新的产业链转变,保护社会公众的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8.
广电无线覆盖网未来发展定位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是广电行业所掌握的重要优势资源。在国家发展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大背景下,以多种方式开发广电无线覆盖网,有利于广电优化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共同发展的传输体系;有利于加大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分量;有利于广电资源的再生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0年随着试点城市与地区的确定,三网融合在我国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这对于广电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传播新环境的分析,结合受众群体的使用行为及社会反馈,提出了未来的IP网络安全模式构想,以提高整个IP网络范围的安全性,更好地满足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业务开展的安全性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随着试点城市与地区的确定,三网融合在我国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这对于广电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传播新环境的分析,结合受众群体的使用行为及社会反馈,提出了未来的IP网络安全模式构想,以提高整个IP网络范围的安全性,更好地满足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业务开展的安全性需求。  相似文献   

11.
2010年随着试点城市与地区的确定,三网融合在我国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这对于广电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传播新环境的分析,结合受众群体的使用行为及社会反馈,提出了未来的IP网络安全模式构想,以提高整个IP网络范围的安全性,更好地满足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业务开展的安全性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许莹 《今传媒》2012,(1):81-82
三网融合对广电业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三网融合打破了传播媒介的界限,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更为畅通,给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接收方式。媒介界限的消失,使广电媒体失去了渠道优势,从这一点来说它正经受着挑战;与此同时媒介内容又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内容生产者,广播电视媒体在视听节目制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若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领先地位转化为致胜优势,广电媒体还需注重适应媒介融合的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3.
毛雷 《今传媒》2016,(10):74-75
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网融合使电视媒体与网络的关系联系的更为紧密,电视也不再置身于网络之外了。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也为电视媒体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一系列的外延业务也将应运而生。而如今,进入了新的融媒体时代,3G带来的新机遇,融合就是在多个层面发展,有内容方面的发展,有机构方面发展,还有渠道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当下广电媒体必须面对的变革,电信业与传媒业的博弈也将转为正面的竞争。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历经市场化磨练多年、实力雄厚的电信业的竞争,广电媒体如何抓住当前机遇,在竞争中找到适合我国广电传媒的策略?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在三网融合的探索中,利用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与电视机制造企业、中国银联以及微电子科技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补、经营风险共担,从而成为三网融合实践中的佼佼者,对于其他广电媒体应对三网融合的变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制播分离为广电传媒体制创新提供了基础的话,那么,三网融合则将广电传媒制度环境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三网融合与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形成广电传媒体制创新的推动力量,并影响其路径选择。1、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三网融合后,面对作为企业的电信、网络的竞争,广电的事业体制必然面临压力,当  相似文献   

16.
三网融合:构建中国式"媒·信产业"新业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三网融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争论、搁置和分头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基于不同产业利益诉求的产业格局,通信行业受基础话音和宽带接入用户ARPU值效益预期下降的影响而把诉求点放到了基于NGN的媒介化,广电行业则在饱受单向传播、单一依赖广告收入之苦的基础上开始走向双向全业务的NGB,两者进入到相互补充、复制性的平台竞争时代,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的三网融合的基础。由于中国现实的国情,中国式的三网融合,不是单纯的市场、技术和利益的融合,也不是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融合,而是在意识形态参与主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是要构建一个以媒介为高地,以内容、网络和服务为骨干基础的崭新的媒.信产业,即媒介思维为主导的三网融合。因此不管是广电还是通信行业,在三网融合过程中,二者都应该符合并且围绕着媒介思维去融合,才能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三网融合遭遇发展瓶颈,成为业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前一时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提出广电媒体实现三网融合突围升级的四个本源性着力点,即从技术、内容、人才和受众四个角度实现掌控平台再创新、掌控核心再升级、把握关键再优化、把握未来再扩展,突破三网融合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8.
谭姝 《中国广播》2012,(4):39-40
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发展,媒介融合大势所趋。特别是三网融合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新兴媒介的崛起赋予了受众个性化、自主性等新特质。这些特质一方面让受众与新兴媒介良好互动;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向新兴的传播方式发生转变,而这种新兴的传播模式真正实现了媒体与受众间实质陛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开启了纸媒、广电、互联网等不同媒体的融合进程.原本相互隔离的竖井式传播渠道已转变为立体化网络传播格局.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力推数字化、网络化,以挽留日渐流失的受众和市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一方面通过在内容、渠道、终端等不同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步争夺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制播、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既是传播技术发展和市场经营的需要,又是广电系统意在争夺三网融合主导权的战略行为。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整合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是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侵蚀、保护文化主权的基础,也是社会转型时期规制传播秩序、加强政府文化主导权的重要保障。广电行业应对网络整合后因结构转变带来的市场垄断、身份与角色的冲突等问题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