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和中国的不解之缘。我叫潘勋卓,功勋卓著的勋卓。我来自美国,老家意大利,现在的家在中国。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会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2.
2008年7月我们跟随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来到了意大利,参加第28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在意大利的15天,我本人的全部兴奋点几乎都在会议内容所给予我的启发上面。相比来讲,美丽的意大利乡村风光和浪漫的意大利城市生活,反倒让我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啦”!所以,我在这里非常渴望和同行们分享的,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中让我震动的那些事儿。  相似文献   

3.
杨光 《留学生》2012,(4):38-39
记得在多年前,我在意大利米兰偶然认识了王天清教授,那时我已经从意大利留学生蜕变为意大利华侨了,王教授也由一名早期的意大利中国留学生,变为驻意大利共和国的中国外交官。 王天清教授和我的一个朋友、经贸部的张俊芳参赞一起共事。张俊芳任职于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商务处,担任商务领事一职。这之前,王天清教授是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杏坛三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因此,他俩也相识。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罗德奖学金首次走进中国,经过激烈的竞争,上海复旦大学的巩辰卓成为中国首批"罗德学者"。消息传来,巩辰卓一夜之间传为"神话"。可了解巩辰卓的人都知道,从小到大,他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2007,(5)
刚来美国的时候,就有外国朋友对我说,有中餐馆的地方就一定有意大利餐馆。意大利菜和中国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味道重且品种多样,意大利也是一个美食帝国。世界上可以与中国餐馆在数量与欢迎度上并驾齐驱的只有意大利餐馆。意大利比萨饼、意大利面,简直就是全球"共通语言"。丰富的食材与高超的厨艺,使得意大利在"吃文化"上丝毫不逊于中国。我当时听了直摇头,只知道意大利歌剧出名,没尝过意大利美食,实在不知道到底有多好。一天,我和一个美国同事到旧金山去开学术会议。我们在街上走着,同事对我说:"你看,那个pasta多有趣!"我以为是一家意大利餐馆,抬头望去,却是一家乐器行。原来同事指的是广告上的乐谱。我顿时明白了,那一个个音乐符号多像千变万化、形象各异的意大利面啊!怪不得意大利的歌剧这样有名,原来他们吃的东西都是音符模样呢!  相似文献   

6.
没来意大利之前,我和大多数人的看法差不多,认为欧美的学生调皮、散漫、不爱学习,可当我在意大利与他们朝夕相处了5个多月后,所见所闻、所感所受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看法。意大利的中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亚于我们中国学生。他们每周从周一到周六的上课时间为36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往事     
我出生在意大利罗马,8岁时,爸爸把我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读书。在学校里我认识了不少意大利同学。他们问我是从哪来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从中国来的!”这时有个叫丹尼尔的意大利小朋友问我:“中国在什么地方?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这个国家?是个小国家吧?”我生气极了,冲着他说:“是你孤陋寡闻,我爸爸告诉我,我们中国是个经济、体育强国。还有,你们意大利国土面积只有30万平方千米,我们点评叶安杰罗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小朋友。文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在意大利读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爱国情和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比…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真正能够维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只有智慧、理解和宽容!暑假里,我受邀来到意大利安科纳市的一所中学,为一个补习班教授两个月的中文。班里共有60位同学,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9.
佚名 《教师博览》2010,(10):62-62
《教师博览》走进了蒲小(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每一位教师,每月能与我们有一次亲密接触,这都是缘于卓校长的牵线搭桥。其实,我与《教师博览》结缘,不是卓校长的牵线,而是12年前与她偶遇而“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0.
暑假里,我受邀来到意大利安科纳市的一所中学,为一个补习班教授两个月的中文。班里共有60位同学,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11.
陈亦权 《留学生》2010,(11):53-53
暑假里,我受邀来到意大利安科纳市的一所中学.为一个补习班教授两个月的中文。班里共有60位同学.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12.
1.猕猴桃怎么吃(四年级)   卓一的妈妈从超级市场买来一箱猕猴桃(如右图),卓一吃掉3个后,剩下的从每一横行、竖列看都还有2个.……  相似文献   

13.
从呼和浩特坐火车去卓资山的黄花沟草原风景区,同行的几个人大呼票价便宜,才8块钱。我也这么想。然而我想得更多的是“卓资山”这三个字。我想“资”这个字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姿”,这山应该真是具有卓越姿色的吧。  相似文献   

14.
汪啸波 《语文学习》2010,(3):F0003-F0003,80
亚平宁半岛像是一只镶满了珠玉的长靴,我的意大利之行自那不勒斯开始,从海浪轻轻荡漾的那不勒斯海港,到满是废墟与遗址,任何一块石头或许都是文物的罗马,又从沧桑颓败的斗兽场,来到了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这个中世纪的古城,大街小巷都散发着浓郁的文艺复兴的空气,绚丽的阳光在每一寸土地上流淌。  相似文献   

15.
赶考的故事     
于斌 《神州学人》2006,(6):30-31
意大利没有国家统一高考,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可凭毕业证书注册大学。因此,当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冒着酷暑废寝忘食拼搏高考时,我的大多数的意大利同学却在过他们中学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轻松的一个假期。当然,都知道今后开始的大学课程比中学的难,进了大学能否读得下来也还是个未知数,意大利大学凡高中毕业生都可上,但能否毕业是另一回事。但是,毕竟是下一个阶段的事。可是,也有需要经过录取考试的学校和专业,尽管不多。比如,我报的比萨高师。比萨高师规模很小,严格说都不能算是个独立的学校。注册和教学都由邻近的比萨大学代理。每年只招50名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名声蜚卓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3年来到广东,直至1610年去世,一直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在此27年间,他一方面给当时隔绝于世界的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西学东渐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另方面他也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介绍到欧洲,为西方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古老的中国文明在西方的传播作了重要贡献。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城(Macerata)一个中等的望族人家。七岁入当地教会学校,16岁时,聪颖过人的利玛窦学完了学校的全部课程,父亲便送他到罗马学习法律,希望他成为一个律师。在罗  相似文献   

17.
蒙台梭利教育法起源于意大利。笔者长期在幼儿园负责蒙台梭利实验班的教学工作.所以一直想到意大利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2008年9月至10月底,笔者利用赴意大利探亲的机会,在意大利米兰、罗马、科莫等市的“儿童之家”进行了跟班学习(一位在米兰的中国留学生给我当翻译)。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跟班经历。  相似文献   

18.
欣华 《海外求学》2004,(9):18-20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中国学生留学意大利选择什么专业比较好?留学意大利能拿到什么文凭?这些都是准备去意大利留学的中国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位在国内从事十几年小学教育的同事最近到意大利就职,她下意识地对中国和意大利的基础教育进行对比,发出了很多的感慨,令我也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意大利学术界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不断涌现.笔者近年来收集整理了一批意大利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研究资料,特别是“中国形象”和“中国软实力”方面的学术观点.本文试从近年来意大利学者发表的相关成果中筛选出值得分析的观点,揭示意大利学者眼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形象”,以期为我国学术界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