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品德课程是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如何提高小学品德的实效性则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换言之,小学品德教学要求教师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第28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  相似文献   

4.
陆文奇 《中国教师》2014,(23):40-4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才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邱凯祥 《黑河教育》2014,(10):62-62
正而今,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现代建构主义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要求人们学会适应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联系中创设互动开放的文化学习氛围,增加知识的弹性;强调学生要到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去感悟、内化和践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而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既深化内涵,又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把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中,变室内为室外,引领学生"活动中感悟,活动中提炼,评价中总结;实践中提升,延伸中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充实,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生活体验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青少年的生活体验缺失问题,病根在家庭,表现在学校,社会让病情加重.身心发展失衡,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现实,使青少年难以获得人格发展所需要的生活体验.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次序与和谐,需要连续生活历程体验.由于成长中的生活缺失,青少年将产生对生活缺失补偿的渴望.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品德建构的过程,开发日常生活资源,让青少年体验生活,发展社会适应行为,不仅是社会认同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且也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2.
学生成长历程与人格的形成,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品德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即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让品德教学真正贴近儿童生活,让品德教学生活化,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呢?本人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意细节培养,经过契而不舍的长期努力,定能达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倪淑贞  陶立军 《教师》2016,(4):10-11
品德的培养只有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才能体现价值。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本文将通过论述如何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开展品德实践活动,以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单元主题教学都涉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引入,许多地方特色资源成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品德课堂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认同自己的家乡、喜欢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走进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如何用好教材,同时又使其与身边资源运用得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弹好品德教学"四重奏"。一、品德教学贵在"返璞归真"——呼唤生活化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海涛 《教师》2012,(19):90-9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人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