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萌 《东南传播》2021,(11):80-84
《野火》是经由日本战后派作家大冈升平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反战电影.作为日本战争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之一,《野火》再现了二战末期菲律宾战场上的极端环境,让观众真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影片中聚焦于特殊个体的叙事手法是引发观众拥有实感的关键所在,但在这背后为其提供故事框架和故事情节的文学原著却常常被观众忽略.本文将立足于大冈升平的文学原著《野火》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旨在为影片的解读与研究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著改编使得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性,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原著"辨析;第二部分分析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即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的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第四部分分析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努力为影视剧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玉 《新闻世界》2014,(8):266-267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典型人物、主旨意义与创作风格,探讨该书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某些民俗在时间的流逝下再难以现实化,而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也许可以为那些可能流逝的民俗实现文学化生存提供启迪。茅盾的《春蚕》将蚕事的整套程序与故事的情节进展高度结合、将蚕事仪式和禁忌中的凝重与故事的氛围高度结合,并且运用方言俚语还原蚕事原生态状貌,向我们提供了民俗的文学展示技巧和可能。但是,茅盾《春蚕》中的民俗展示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仅是现代读者面向民俗时的多元情感需求中的若干元。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2):67-70
李碧华小说内涵丰富,折射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因而一经改编为电影,往往成为评论界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其中,陈凯歌改编《霸王别姬》,取其壳而去其骨,放弃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徐克改编《青蛇》,删繁就简,明了地突出了人文主题;而香江鬼才关锦鹏改编《胭脂扣》,写着文人的魄,诉着港人的魂。本文对其三部代表作《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及其改编影片进行比较阅读,在小说与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中,分析其中借助"寻爱"这一主题折射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最终需指向"回归中华文化血脉"之必然。  相似文献   

7.
李冰玉 《大观周刊》2012,(47):43-4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五 作为丛书的主编,茅盾的《茅盾选集》也是具有示范性的。书中收有《春蚕》《林家铺子》《赵先生想不通》《微波》《夏夜一点钟》《第一个半天的工作》《官舱里》《儿子开会去了》《列那与吉地》和《脱险杂记》等十篇作品。茅盾在《自序》中,  相似文献   

9.
黄国玲 《东南传播》2013,(8):111-113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上映。文章通过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的原则给我们的成功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武甜甜 《采.写.编》2023,(11):174-176
文学作品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创作源泉,而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这一过程,完成了文化产品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变,为文学提供了大众化转变的契机。在影视化的书写和表达中,《少年派》是一次忠于原著的改编范例。电视剧《少年派》2019年6月9日在湖南卫视首播,播出后因其真实的戏剧性叙事表达、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在小说文本基础上的酌情改编,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引发观者共鸣并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2.
数百年来,《西游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译本总体上忠实于原著.影像时代开启后,影视大众传媒发挥了双面作用,综合的感官享受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激起了对继承还是变革原著精神的审美讨论.电子技术时代,创作者往往借用《西游记》题材讲述新故事,网游则使观众与读者亲临故事之中.审美媒介在对大众欲望的迎合中不断演进,但形式的变幻亦促使我们思考“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网络小说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大火特火,这也成为了影视剧市场发展的关键途径.《阳光之下》改编自小说《掌中之物》,博纳影业买下小说影视版权后,邀请原作者加入,在主题思想和人物设置方面共同把关,结合了社会背景,完成了原著言情题材到刑侦剧的影视化转换,对敏感题材类网络小说的改编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慕妍 《今传媒》2016,(4):94-95
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影《紫色》通过三次出现的紫色的花海来表现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的成长历程,最后也通过紫色的花海来照应,体现了主人公西莉的“妇女主义”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过程,较好地忠实于原著.紫色花海在电影中的贯穿以及前后的相互照应,让原著中西莉“妇女主义”意识的觉醒这一艰难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化,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得饱满、生动.  相似文献   

16.
影视市场中,编剧和导演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转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自开拍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原因之一来自于其改编的同名小说,其中互文性的存在帮助两者建构联系桥梁,而在跨文本的叙事中两者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田源 《声屏世界》2022,(3):32-34
2018年,青年导演胡波凭借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国内国外多个大奖,这些奖项是国内和国际观众对这位已故的优秀青年最好的纪念礼物.同时,《大象席地而坐》斩获大奖也引发了电影各界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导演和其遗作极大的关注.胡波将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成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人物线索,也同时改变了影片的叙事结...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改编的成功范例。例如,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历史剧具有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一派竭力忠实于历史真实或原著,成为“正剧”,例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努尔哈赤》、《唐明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另一派以着力戏说历史、追求剧情的娱乐性形成“戏说剧”,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汉天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技术和媒介环境日益丰富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产手游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江南百景图》运用数字复制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再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且良好的媒体运营模式借鉴。本文从《江南百景图》的艺术再现、叙事建构和二次创作三个方面来分析国产手游的民族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