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2.
这里列出的是《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 《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等公开发行报刊 上刊出的有关航天集邮题材(含少量天文题材)的文章 简目。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其中的"篇幅",是指该文章的字数多少,分为A, B,C三等。A等为500字以下,B等为500~2000字,C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4.
正《集邮博览》复刊后即开始连载《邮票档案选登》(以下简称"档案"),这对推动中国邮政史及集邮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邮票史》中也引录了大量的邮票档案(以下简称"引录")。笔者发现,《邮票档案选登》与《中国邮票史》(七卷)(以下简称"七卷")的相关引录有不一致的情况。如:邮政总局1950年1月23日发供字第6/195号《关于修改邮票图案制版付印事项的指令》,《集邮博览》2008年  相似文献   

5.
捧读2004年第2期《集邮博览》杂志,一则“无锡将举办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的信息,让广大集邮研究者、邮文作者喜出望外,拍手叫好! 这则仅400字的信息,却传递了许多现代开放性的集邮特色:此届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由无锡市集邮协会、无锡市文化宫、《集邮博览》文献集邮联谊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6.
挑错     
《集邮博览》第9期,第20页"邮储史记"第三行"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改称邮政储金会业局"三字,应是"汇业局"。  相似文献   

7.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8.
2005年,适逢塞万提斯逝世389周年,《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缅怀作家,重温他的巨著。国内一些集邮媒体了发表了有关文章,感到十分高兴。《集邮博览》是本集邮刊物,发表的文章理应是集邮方面文章,如邮票和集邮活动等。但不久前《集邮博览》在刊登有关《堂吉诃德》邮票的文章时,集邮的内容太少了。其中一篇文章1600字,谈到邮票的仅200多字,约占15%。其余的1300字,全部是介绍塞万提斯的生平。这些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与集邮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位想了解这些内容的集邮者只要翻阅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均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10.
25年,四分之一世纪。《集邮博览》自1982年7月创刊,至今已历经25年的岁月沧桑。这25年,正是中国集邮活动开始大发展,经历大起伏的重要历史时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一岁之末,我们对《集邮博览》问世以来出版发行的220余期进行一次大盘点,既是对她25年多彩历程的回眸,也是以《集邮博览》的视角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集邮活动做一次必要的梳理。于是便有了本期的专题——"《集邮博览》25年"。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4,(10):M0002-M0002
正博览通联做得好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偶尔也给杂志投稿,杂志社每次给作者惠寄样刊都很及时,稿费也及时发出。近日我在整理《集邮博览》时,发现杂志社每年给作者惠寄样刊的红色戳志不一样。2010年和2011年是八边形"集邮博览样刊致谢作者",中间两边还有笔尖和@形图案;2012年是"集邮博览敬赠2012感谢作者",图案是书本杂志形,中间系着花形结;今年又变成折叠卡状"集邮博览感谢作者",从上边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博览杂志通联工作做得好。(辽宁邵茂庆)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自筹备复刊以来,不断收到全国各地集邮爱好者的来信,字里行间流动的殷切之情让编者动容。众多富有建设性的创意亦令人耳目一新。为更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声音,《集邮博览》开辟了"读编往来"一栏。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我们一同创造、挖掘,记录和耕耘,共续《集邮博览》的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癸”字戳     
2007年9月号《集邮博览》刊登了"邮戳里的红楼梦"一文。文中提到:台湾推出17枚"红楼梦"系列"癸"字戳。作者提出的"癸"字戳的概念和称谓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吴风楚韵滁州行滁州地处安徽东部,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千百年来,形兼吴楚、气贯淮扬的滁州帝王将相、名流贤士辈出,留下了《醉翁亭记》、《儒林外史》这样的千古名篇。2013年1月10日,"博览方寸美,欢聚会员家"——《集邮博览》走进历史名城滁州。滁州集邮协会成立以来,曾举办邮展、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新年伊始,滁州集邮协会已经申报省级集邮文化先进城市。10日下午,《集邮博览》读者座谈会在滁州邮政局会议  相似文献   

16.
本目录列出的是2003年度《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等公开发行报刊上刊出的有关航天集邮题材(含少量天文题材)的文章简目。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中的“篇幅”,是指该文章的字数多少,分为A,B,C三等。A等为500字以下,B等为500—2000字,C等为2000字以上(因字数统计或有不准,“篇幅”栏列出的字  相似文献   

17.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5,(3):110-112
台湾邮刊介绍《集邮博览》《今日邮政》(Postal Service Today)是我国台湾"中华邮政公司"主办的一份集邮月刊,1958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该刊2014年12月总第684期(图1)发表了台湾著名邮学家潘安生(笔名:晏星、封翁)的大作《从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一以贯之的不脱色铅笔》,其中特别提到了《集邮博览》2014年第10期所刊《"大清邮政"专用铅笔》相关情况(图2),并采用了该文中的插图,成为两岸邮政和集邮交流的最新成果,有关内容也是对《集邮博览》文章很好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19.
梅子 《集邮博览》2010,(12):6-6
2010年10月22日,《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和尤溪县分别举行。首发两地还分别举办了主题邮展等系列活动,吸引福建各地集邮爱好者聚首朱子故里,共享文化盛事。同日下午,由《集邮博览》杂志社和福建省集邮公司、省集邮协会共同主办的"博览方寸美,欢聚会员家"《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座谈会也分别在两地举办。又一次邮刊、邮协与邮友的家庭聚会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年末《集邮博览》的休刊,可以说给集邮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整个集邮界陷入悲痛、消沉,并为之思考,读者更是呼声四起。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谁又能料到,《集邮博览》的休刊竞是她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本文的作者。本文作者得知《集邮博览》休刊后,在失望之余开始收集集邮文献,在他收获满仓的同时,他又迎来了《集邮博览》的复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