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题多做”是国内外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尝试。在不同的国家,对“一题多做”的理解存在差异,具体操作也有差异。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思考不同国家教育观念的差别,也可以通过比较,用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寻求中小学作文教改的途径,使文教改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为了实现这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理念“与日俱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呈风起云涌之势。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策略。我觉得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作文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理念“与日俱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呈风起云涌之势。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策略。我觉得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曾颁布过《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时隔半个世纪,新的《标准》又重新出台了,名称的“回归”,绝不是历史的机械重复,而是教育理念的“与日俱进”,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如何根据《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策略,而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新课标在写作方面提出的“练笔”的理念可以说是语文教改的必然要求,十分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  相似文献   

6.
杨颖聪 《新疆教育》2012,(6):124-12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是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因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7.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历来都是重要的内容。那么 ,课程改革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如何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 ,我们将国家教育部二OO一年四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作一比较 ,便可知晓。新《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较之《大纲》对初中作文有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十一条标准 ,《大纲》只有六条 ;从字数上看 ,《标准》“写作”部分用 3 86个…  相似文献   

8.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遵循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精神,总结了广大学校和教师作文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遵循儿童习作规律,对作文教学要求作了大幅调整,突出强调了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作文能力。如何贯彻好这一精神,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做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语文课程阶段目标中,对作文的文字量进行了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规定了课外练笔的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这里指出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说明作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一幕重头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弊病良多,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如何实现科学化和序列化?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联邦教育鄯专家T·A·拉德任斯卡雅领导探索和总结的中小学作文教改经验,对我国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和汲取苏联作文教改的经验:一、探索科学盼连贯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序列;二、探索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三、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取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观念”与日俱进”.那么,如何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昵?笔者认为,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课程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小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小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觉得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吴清丽 《学周刊C版》2010,(9):124-12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校开展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生活化习作”这一研究活动。这一课题研究为习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理念“与日俱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呈风起云涌之势,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呢?我认为,在新的时期,实施作文教学新改革,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新策略,其策略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六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2009,(11):F0004-F0004
全国各中、小学校: 为了全面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新课标作文教学新要求,展示中小学作文教学新成果,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小作家天地》编辑部、当代文学艺术中心联合当代教育学会、中华教育教学研究会、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2009年9月~2010年3月举办“中华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由于“没有充分顾念学生的主体感受、个性差异和生活积淀”而导致学生“谈写色变”、作文“千文一腔”的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下面谈谈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点点探索与思考。一、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倾吐热望1.挖掘教材资源,因材设题巧训练。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丰富鲜活的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因材设题进行同步作文训练,收到了“既可使学生有章可循,又能省时高质”之良效。如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一文后,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儿时的小伙伴》、《我的…  相似文献   

17.
《湖北教育》2009,(9):F0004-F0004
全国各中小学: 为了全面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新课标作文教学新要求,展示中小学作文教学新成果,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当代教育学会、中华教育教学研究会、当代文不艺术中心、《小作家天地》编辑部决定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联合举办“中华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几年来,笔者返观传统的作文教学,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认识到: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教师、知识为本位,关注的是教师的“习作指导”与学生作文的“分数”,多在教师的“教”上探索,而缺少、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与关注;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引导教师找回了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现代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理念“与日俱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呈风起云涌之势,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呢?我认为,在新的时期,实施作文教学新改革,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新策略,其策略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六方面。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  相似文献   

20.
李冰霖 《福建教育》2005,(7A):18-20
“自由习作”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于“自由习作”内涵的解读各有所见,以致实践过程中对于这一理念的实施也各不一样。笔者试就“自由习作”的内涵与指导策略抛砖引玉,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