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分析研究6个云南松居群核型变异的基础上,应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巢式分析方法,在常规染 色体水平上探讨云南松居群间、个体间和细胞间的变异式样及其分化。结果如下:(1)云南松居群核型 变异不显著,6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2n=24m(6~10SAT),核型类型均为1A。(2)云南松居群仅相 对长度系数、臂比和次缢痕数目及其分布有小的变化。6个居群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分别为: 滇中居群P1=16M2+6M1+2S;滇东南居群P2=14M2+8M1+2S;滇西居群P3=12M2+10M1+2S; 地盘松居群P4=14M2+8M1+2S;细叶云南松居群P5=14M2+8M1+2S;云南松与思茅松渗入杂交 居群P6=10M2+12M1+2S。(3)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云南松染色体结构变异有10%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0%左右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或细胞间。  相似文献   

2.
 对珍稀特有单种属植物明党参的4个居群的材料,从物种生物学及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它们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0),核型类型均为2A型,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杂合性及随体染色体的位置也有一定变化。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0个酶系统,获得19个基因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居群的遗传变异处于较低水平,多态性位点比率P=33.35%,等位基因平均数A=1.43,等位酶基因多样度指数 Ho:0.03,He=0.07。总的基因位点变异中,有58%的变异来自于居群间,4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杂合体过量的位点仅为13%。偏东部居群的遗传多态性比西南部居群高。根据明党参居群遗传变异式样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其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安徽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的校型,两个居群植物的核型     均为k(2n)=2x=10=6m+2sm+2st, 未见随体。它们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均为1.47;臂     比大于2的染色体的百分比均为0.2,属Stebbins的2A核型。这说明草芍药种内不同居群植物的染    色体数目和核型都是极其稳定的,而且和芍药属Paeonia内已报道的其它种的染色体数目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核型不对称性的定量方法。决定核型不对称性的两变量是染色体臂比和相 对长度。核型全部染色体臂比等于1,且长度彼此相等时,称该核型为理想对称核型。任一实际观测核型与理想对称核型的差异用臂比不对称系数Dc和长度不对称系数Dt度量。以Dc和Dl作座标可以绘制二维平面图。不同居群或分类群依其核型不对称性在平面图中有其确切的相对位置,进而反映出其间在细胞学上的关系及核型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了13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并对属内核型进化规律作了总结。作者认为随体染色体和第1对染色体可以作为本属核型的特征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变异与花部式样密切相关。本属植物原始的染色体基数为x=19。此外,对非整倍性变异的主要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浙江洞头、温州、泰顺和江西南丰四个地理居群中国石龙子的染色体组型.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中国石龙子四个不同地理居群的二倍体均为2n=26=18m 4sm 4t,NF=48,第2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洞头、温州、泰顺和江西南丰4个居群的随体染色体(2q)上的次缢痕出现率分别为40%、63%、80%和97%;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多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值和着丝粒指数差异显著.中国石龙子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分化具有多型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葱属粗根韭的3个地方居群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核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西藏 达孜居群为2n=2x=20=4m+10sm+2t(2SAT)+4T;四川乡城居群为2n=2x=20=10sm+6t (2SAT)+4T;四川理县居群为2n=2x=20=6m+1Osm+2t(2SAT)+2T。虽然它们之间在核型上存 在差异,但除达孜居群的植株较矮小外,3个居群的植物在形态上却非常一致。理县居群的核型被认为 是原始类型,由它通过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演化出更不对称的达孜居群和乡城居群。葱属中,目前只 发现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为10,除本种外其余3种分别是A.decipiens Fisch.;A.kujukense Vved.和 A.chelotum Wendelbo。根据这4个种的核型特征和分布格局,基数10可能有不同的起源,至少粗根韭 的起源与其余3种不同,而且起源最晚。粗根韭的核型特征及它与染色体基数为11的宽叶韭A.hook- eri Thwaites在核型上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很可能共同起源于基数为10但现已绝灭的祖先种。此外,还探讨了该祖先种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石蒜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石蒜属Lycoris的12个种(包括亚种)和2个人工杂种进行了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石蒜属植物在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罗伯逊变化、杂交与多倍化是引起染色体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浙江产的Disporum sessile, Tricyrtis macropodo,  Scilla rcilloides,Ophiopogon japoni-   cus,Liriope platyphylla和Allium macrostemon的核型作了分析,并报道了Polygonatum odoratum   和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其中绝大多数为国产材料的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12.
秦岭地区10种百合科植物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岭地区的Polygonatum的2种,Hosta的2种和Smilax discotis,Cardiocrinum giganteum,Asparagus filicintus,Reineckia carnea,Tupistra chinensis,Rohdea japonica做了核型分析。其中有4种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本义对不同产地的玉竹gonatum odoratum)的核型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安徽南部贝母属的5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祁门贝母Fritillaria qimenensis D C.Zhang et J.Z.Shao:2n=24+4Bs=3m+lsm+8st(2sc)+12t(2sc)+4Bs。铜陵黄花贝母F.monantha Miq.var.tonglingensis S.C.Chen et S.F.Yin本文报道2个细胞型,细胞型I:2n=24+5Bs=4m+8st (2sc)+12t(2sc)+5Bs;细胞型II:2n=24=2m+2sm+8st(2sc)+12t(2sc)。窄叶小贝母F.xiaobeimu Y.K. Yang,J.Z.Shao et M.M.Fang:2n=24=2m+2sm+10st(4sc)+lot。宁国贝母F.ningguoensis S.C. Chen et S.F.Yin:2n=24=2m+2sm+8st(2sc)+12t。浙贝母F.thunbergii Mig.:2n=24=2m+2sm+8st(2sc)+12t(2sc)。除浙贝母外,其余均是近年发表的新种或新变种,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核型公式为K(2n)=22=20m+2sm,属“1A”类型。它的特点是10号染色体具“长着 丝点区域”结构。池杉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8M2+12M1。通过与落羽杉 的“1A”和墨西哥落羽杉的“2A”核型进行比较,似见它们的进化水平以落羽杉、池杉,墨西 哥落羽杉之序递增。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2= 20m+2sm。  本文还就 核型、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包括化石)资料讨论了落羽杉属的次生遗传歧异中心和可能的演 化式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湖北省三种泽泻属 Alisma L. 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和形态研究。  结果表明:     泽泻 A.plantago-aquatica L. 和东方泽泻1) A. orientale (Sam.) Juzep.  2n=2x=14,窄叶     泽泻 A.canaliculatum A.Br. Bouche 2n=6x=42。  其中东方泽泻的核型是未报道过的新     类型,这与前人所提出的该属植物核型为同型的结论不同,且泽泻和东方泽泻在形态方面亦有     很大差异,因而支持将泽泻和东方泽泻分立两种的观点。又结合前人的工作,讨论了该属植物 核型变异的三种式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陕西、四川和河北的Paris 2种,Cardiocrinum giganteum, Smilacina 2种,Allium     2种,  Asparagus 2种,以及Convallaria majalis 的核型作了分析,其中Paris polyphylla var.     latifolia,  Smilacina henryi 和 Allium  ovalifolium 的染色体报道为第一次。  首次发现Perisverticillata 中四倍体细胞宗的存在。本文对Paris的核型、地理分布和分类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四川、陕西、河北的百合科黄精族4属6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Disporum megalant- hum 2n=16=2m(1SAT)+6sm(1SAT)十8st(3SAT)and 2n=16=2m(1SAT)+8sm(3SAT)+6st, 3B型;Disporopsis pernyi 2n=40=23m(2SAT)+15sm(2SAT)十2st+2t(2SAT), 2B型;Disporo- psis aspera 2n=40=30m十8sm(2SAT)+2t(2SAT),2B型;Maianthemum bifolium 2n=36= 20m=10sm十4st十2t(2SAT),2B型;Palygonatum odoratum  2n=20=10m+10sm(3SAT),2B 和2n=20=12m(4SAT)+8sm(2SAT),  2B型;Polygonatum humile 20=20+10m(2SAT)十 6sm(2SAT)+4t,2B型。从染色体角度,并联系形态特征,对Disporum属中分别见于东亚和北美 的两个类群的关系作了讨论。也讨论了Disporopsis种间在核型不对称趋势与形态特化之间可能的关系。  本文还指出Polygonatum odoratum和Polygonatum humile种内核型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特产树种红杉Larix potaninii的核型,K(2n)=24=12m+8sm+4st,属2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4L+8M2+8M1+4S。落叶松属植物(10种)的核型由6对较长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6对较短的、臂比大于2的近中或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构成,这是较为进化的核型,其中红杉组Sect.Multiserales则似有比落叶松组Sect.Larix更进化的趋势。根据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作者发现落叶松属和黄杉属非常近缘而与其他属较为疏远,因此由它们组成落叶松亚科可能较为合适,这是一个较进化的亚科。该结沦也得到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及古植物学等方面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