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所谓南海区域文化,是指以南海为中心所形成的环南海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南海区域文化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为经,以南海区域各个国家民族为纬,将之有机地穿接起来,它强调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将南海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在泛南海区域范围内,既研究文化历史的同中之异,也研究历史文化的异中之同,从而存异求同,以便能更准确地反映南海区域内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相似文献   

2.
阐述长岛作为妈祖文化北向传播的中转站及我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妈祖文化曾在该地区盛极一时。历史上,它随着我国海运的发展,由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沿海地区传播而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逐渐嬗变,成为该地区民众的重要精神信仰,对于族际交流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起到过重要作用。如今它则成为了推动长岛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3.
妈祖文化与传播活动密不可分,传播以文化为灵魂,文化因传播而存在。妈祖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才能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文化正能量。现代传播是妈祖文化走向大众的物质与技术载体,使妈祖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推动了妈祖文化思想的普及与提升。传播媒介的不断革新促进了妈祖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变迁,并且直接塑造了妈祖文化的生产方式。当然,传播对妈祖文化的代际传承也产生了影响。在现代传播环境下,传播形态的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探索如何拓宽妈祖文化受众,特别是吸引年轻受众群体对于妈祖文化的关注,不妨多尝试。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以来,南海海域颇不平静。从6月14日到7月15日,美国在南海主导了4场联合军事演习,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动作频频,南海局势风云涌动。其实,考古和文献史料早已证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5.
南海问题近年来因为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岛礁和资源的不断侵占愈演愈烈,本文试通过认知理论的视角分析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发现改变了周边国家对南海的认识,因为经济利益、国防安全、国家尊严等方面使人们在认识上很难达成共识,让南海问题日益复杂,而最终也需要各方的互信为解决南海问题奠定共同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述妈祖文化传入琉球的背景,在中琉册封、朝贡关系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成为琉球重要的官方信仰。分析琉球妈祖宫庙的沿革,探析妈祖文化传入琉球后产生的文化变异,琉球妈祖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妈祖文化不尽相同而又颇具特色的姿态。妈祖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内涵,体现了妈祖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这对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建构妈祖文化传播的文化对话策略和文化输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考察,简述仙游县枫亭镇妈祖宫庙基本情况,认为枫亭镇的妈祖宫庙在传播与分布上,不仅显示了妈祖信仰核心区的特色,也显示了妈祖信仰在地方二次传播和在地化的一些特点。该镇妈祖宫庙的修建、兴盛、中断、复建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不仅体现妈祖信仰特色,亦是当地民众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打造世界妈祖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内涵、符号体系、影响性等方面都具备了品牌文化的要素。客观分析了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现状,认为妈祖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还没有得到扩张,主要是在传播CIS系统、传播范围、传播定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让妈祖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的效果,提出应该统一标识系统、积极开展公关活动、注重营造品牌关系、采取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地质勘察表明南海地区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之南海战略通道的重要性,周边国家不顾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出于各种动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目前,南海地区局势严峻,未来南海问题解决存在不确定性。处理南海问题,中国需要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自宋朝以来,妈祖就是闽南人最崇信、最虔奉的神祗。自宋代随着大陆移民的东渡,妈祖信仰被带到了台湾。现在妈祖信仰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比其他任何一种民间信仰都更深入人心。随着两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妈祖信仰逐渐渗透到两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间大众心灵的重要支柱,继而凝聚为两地的共同传统和精神力量,形成了两地较稳定的社会习俗,构成了以渔民为主的妈祖文化区,妈祖则成为两地区域文化认同的标志。妈祖信仰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名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南海诸岛地名从文化角度可以分为地理意义命名、历史意义命名、军政意义命名、地方文化意义命名和吉祥文化意义命名等,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南海的探索与认识,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历史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证明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中国有力历史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在南海的岛屿海域主权、经济权益和国际法地位,受到法、日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和侵犯,且愈演愈烈,部分岛屿一度曾被吞并。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统辖,大体可分为三期一续。即:一、承续前清朝(1911—1939年);二、日踞期(1939—1945年);三、国府收复期(1945—1950年);四、台湾当局恢复余续(1950年至今)。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海岛、海洋、海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自西汉已经开始。历朝历代,来自中国的移民和使臣带来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马来西亚,不但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很好地被保留,也对整个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孝悌、忠恕、信义、德育,这些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马来西亚社会中至今仍有完整体现。然而,存在于马来西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区别,因为它们已经马来西亚化了。它们事实上是南海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南海区域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核心区。  相似文献   

14.
在环南海地区发现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欧洲中心论以及精英史学等思潮的负面影响,对环南海地区历史的研究与该地区现实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在郑和下西洋结束之后,受历史发展延续性规律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没有划上句号,反而从原来的奢侈品贸易向大众生产生活必需品(例如大米与劳动力商品)贸易转化,双方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上述交往关系不仅影响了环南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对当时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越南统一后,对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并不断出台法律和政策措施鼓励渔民赴南海侵渔以“宣示”其所谓的主权.越南的南海侵渔政策无疑是对我国南海权益的侵犯,增加了我国南海维权的复杂性、艰巨性.我国应采取措施针锋相对,及时揭露越南南海侵渔政策的目的、企图;加强海上渔业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发挥我国渔民在维护南海权益中的作用,切实有效维护南海权益.  相似文献   

16.
当前,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其争议的核心是U形线内的相关岛屿的主权归属,及附近海域的划界。解决南海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界定U形线的法律地位。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学说,海上疆域线说、岛屿归属线说、历史性海域说和历史性权利说。相较之下,历史性权利说在界定U形线的法律地位,对南海问题的解决以及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方面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海域制造摩擦,挑衅中国主权,使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面对南海日益紧张地区形势,研究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南海问题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尽管海峡两岸采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却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在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的背景下,推动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符合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8.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海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近年来,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图谋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以便从中渔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存在多维度考量。面对南海的复杂局势,中国应采取切实有效并且稳妥的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朱元璋就在南海区域展开了对外交往。从整体上讲,这一时期中国与南海区域诸国建立起的朝贡体系不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政治体系,而是主要依靠明政府在经济上做出牺牲,以及中华文化上的传播来维系的。转换视角对这一时期中国在南海区域外交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跳出以"我"为中心研究带来的束缚,才能真正搞清楚中外交往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在交往中南海区域诸国对中国的向心力程度以及向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fluential and useful approach to comprehend a discourse, which helps reveal the embedded ideology within the discourse. According to the CDA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wo American news reports on South China Sea issue and to explore the hidden ideology behind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