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道德需要存在缺乏崇高理想、自我中心主义和受挫力较差等不足.市场经济所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和教育的异化等是造成未成年人道德需要偏差的主要根源.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当从培植其阳光生活心态、培养感恩心理和培育公德信仰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相似文献   

5.
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认为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贫困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心态,家庭及学校感恩教育缺失,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三方面构建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体系,提升感恩教育实效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深化大学生感恩意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基于传统文化的视野,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掣肘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现状,探寻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构建行之有效的感恩意识培育方法、感恩行为养成路径、感恩激励评价体系.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效应,营造大学生感恩意识自省、感恩实践自觉、感恩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人的重要品质。大学是青少年品格塑造和个性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忽视了社会文化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质等,致使当代青年的感恩教育存在吸引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体验性较差等问题,故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对策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基于此,新时代的感恩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丰富和发展感恩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感恩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规律,精准设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一种亲社会的情感,感恩的特质使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感恩之情。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亲社会行为,提高幸福感,更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2.
孝道心、关爱心、诚信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吃苦心、感恩心、平常心,张九精身上凝聚着九种可贵的精神力量,从而铸就了他健康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3.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研究从20世纪初其新诗问世即已开始,但在新的世纪,仍有着开阔的学术空间。应从以下几方面向纵深发展:首先,增强学理性,在20世纪学,史学和社会政治化发展的大背景上全方位把握研究对象的特质;其次,加大资料整合的力度,以还原研究对象真实的人生状态,其次,注重其人际交往,在与中国现代化化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中,通过他们之间的友情,论争和恩怨反映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化动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行动一即报恩。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感恩教育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收获并成长。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of gratitude in youth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gratitude‐based interventions have often been recommended for use in schools. Yet,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the correlates of gratitude and the effects of gratitude‐based interventions on youths’ outcomes remains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d this ambiguity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and meta‐analyzing original empirical journal articles investigating gratitude in youth through September 2014 (N = 20). Findings from the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es indicate small‐to‐moderat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evidence for gratitude as a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cator in youth, yet ot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titude measures have relatively poor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or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at they have questionable concurrent validity with other gratitude measures. Moreover, findings from the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outcomes indicate that gratitude‐based interventions are, as a whole, generally ineffective and that much more intervention research is warranted.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ory,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sycholog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9.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高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某方面道德素质难免有欠缺,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身上日益凸显。感恩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样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此从感恩的涵义入手,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对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In a rapidly expanding academic literature on gratitude, psychologists, philosophers and educational theorists have argued that gratitude is not just of great psycho-social importance but also of moral significance. It would therefore seem to follow that the promotion of gratitude is also of moral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In this regard, recent attempts by psychologists to develop practical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make people more grateful should be of some interest. However, while appreciating some benefits of such work,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much of it falls short of the educational task of developing an adequate pedagogy of gratitude focused on assisting learners’ acquaintance with the complex normative grammar (moral and conceptual) of gratitude discourse. With reference to ongoing work by the authors, the article proceeds to explore further this important dimension of educating grat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