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辅导员》2010,(11):12-12
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替罪羊”的由来源自一个宗教典故。《圣经》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撤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撤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  相似文献   

2.
《白鲸》是一部场面宏大、内容繁杂的恢宏巨著。《白鲸》中的任务大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白鲸》中的预言可以作为深刻理解这部小说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梅普尔神甫的布道揭示了亚哈作为一个"伪基督教徒"的任性妄为;疯癫水手以利亚的喃喃自语预言了"裴廓德号"的悲剧命运;次要但又非常重要的人物费达拉的预言是一条推进小说情节的隐含线索,他是上帝派来的维护上帝权威,惩罚亚哈船长的忠诚卫士。  相似文献   

3.
百岁得子     
上帝实现了他允许给撒拉的恩惠。撒拉怀了孕,就在上帝选定的日子,给年老的亚伯拉罕生了一个儿子。亚伯拉罕给儿子起名叫以撒。以撒生下八天,亚伯拉罕按照上帝的嘱咐,为以撒举行了割礼。亚伯拉罕得这儿子时已经是一百岁。撒拉说:“上帝使我衷心欢笑,每个听到我笑声的人都会同我一起欢笑。”她说:“那个时候谁会告诉亚伯拉罕说撒拉还会哺育婴儿?然而,我还是在他老年时给他添了个儿子了。”这孩子长大一些后,断了奶,在断奶那天,亚伯拉罕摆了宴席。撒拉看见埃及女奴夏甲为亚伯拉罕生的儿子嘲笑她,就对亚伯拉罕说:“赶走那女奴和她的儿子。我不许…  相似文献   

4.
上帝的等待     
一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约翰把网撒入水中。随着太阳的日渐升高,约翰把网拉了上来。又是同样的一天,太阳依然从东方冉冉升起,约翰照旧将网撒入水中,太阳依然升高,约翰照旧把网拉上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约翰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将要死的时候,他来到了上帝面前,对上帝诉说了自己的不幸,祈求上帝能让他升入天堂,上帝拒绝了他。面对满脸狐疑的约翰,上帝满带失望的神情说:“生命并非一个守候的过程,我创造了你,下一步就由你决定怎样做人,而你却放弃了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一切的一切都已过去,已经太迟了!上帝对有追求的人是慷慨的,…  相似文献   

5.
《圣经》对环境问题的态度首先是探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地球属于谁? 第一种回答是直接了当的。《诗篇》24:1说:“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居住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上帝是大地的创造者,通过创造,上帝成为地球的拥有者。但这仅仅是片面的答案。《诗篇》115:16说:“天,是耶和华的天,地,他却给了世人。“因而,正确的《圣经》答案是:地球既属于上帝,也属于人——属于上帝,是因为他创造了地球;属于我们,是因为上帝把地球交给我们。当然,这并非说上帝完全彻底地把大地交给我们,以至不保留丝毫的权力,也不再控制它…  相似文献   

6.
《旧约》是一部人们早已熟稔的宗教经典,它的文学价值,也已有定论。然而,关于《旧约》的妇女形象及其意义,人们的认识似乎还有待于深入。在《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了众生之母──夏娃。此后,旧约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就频频出现,如传说中的撒拉、罗得的妻子、利百加、拉结、罗得的妻子(《创世纪》),摩西史诗中法老的女儿、米利暗(出埃及记》),史传文学中的喇合(《约书亚记》),隐多珥女巫、米甲、亚比该(《撒母耳记》),示巴女王、耶洗别(《列王纪》),小说中的路得(《路得记》)和以斯帖(《以斯帖记》)等等,这众多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中的夏洛克并非是一个喜剧人物。对契约的忠诚反而导致了他生命的阴郁。然而他的命运只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的一个缩影写照。从上帝与摩西立约起,这个民族无论在农耕社会还是发展为商业文明便一直守望着。他们追求平等、自由,讲求诚信,这构成了他们守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殖民时期的文学并不是纯文学,其主要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赞美上帝.如果文学作品不是以此为主题,它也就失去了文学性.所以,这一时期的最伟大作品科顿·马瑟的《新英格兰的宗教史》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集子.它涉及了历史、野史、人物传记、恶魔传说以及布道和神学等领域,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目的:歌颂上帝和那些效忠上帝的人.当然它们都反映了马瑟的清教徒观点.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殖民史》和约翰·温思罗普的《日记》则记录了上帝的无限威力.不知为什么,可能就是由于朴实的语言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忠诚使这两部作品在文学中占据上游.与此同时,塞缪尔·塞沃尔的《日记》和佩尔斯的《日记》都是同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是这一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上帝的忠诚.但是殖民时期的诗歌却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的《判决日》“用诗歌描述了这最伟大的、最无可辩驳的上帝的宜判”.这部诗作把木马摇动似的旋律和这一神圣的主题荒唐地结合起来.安妮·布雷德斯瑞特偶尔把韵文和诗体混合,所以她的“四位一体”的废话诗篇(如《四个君王》、《四季》等)显然是关于文学史的,而不是文学本身.出自罗杰·威廉姆斯和约翰·考特恩的小册子记录了他们在神学上的分歧.还有约翰·艾略特的《印地安语法》、韵文  相似文献   

9.
於梨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十几年前,她的长篇《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曾风靡海内外,被誉为留学牛文学的扛鼎之作。近年来,她笔耕不辍,屡有佳作问世,且在创作题材与艺术技巧上又有新的突破,短篇小说《撒了一地的玻璃球》(以下简称《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撒》写了一对姐弟的生活和情感矛盾。姐姐因遭男人遗弃而将一切感情倾注在弟弟秀平身上,这种感情日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疯狂而绝望的占有、弟弟的每一次交友,都因姐姐的反对而告吹。这—次,弟弟因深爱着女友碧珏,为了爱情与自由,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逼着姐姐答应…  相似文献   

10.
读者评刊     
读者评刊可喜的进步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忠诚读者,每期必读.贵刊为提高质量,从今年起以读者为“上帝”,充分发扬民主,推出《评刊表》的积极举措,深受欢迎。我感到贵刊编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仅表现在栏目众多、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而且体现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否证了上帝的存在,从而把上帝推到与感性无缘、与知性无关的超时空的不可知的本体界,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却公设了上帝的存在,并且现实地把上帝作为实践理性的“真正对象”,以解决了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形而上学。公设上帝使得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贯通起来,使意和情联系起来、信念和情感统一起来,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同时,在公设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肯定了德性和幸福相统一的“可能性”及道德主体享有幸福权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否证了上帝的存在,从而把上帝推到与感性无缘、与知性无关的超时空的不可知的本体界,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却公设了上帝的存在,并且现实地把上帝作为实践理性的“真正对象”,以解决了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形而上学。公设上帝使得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贯通起来,使意和情联系起来、信念和情感统一起来,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同时,在公设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肯定了德性和幸福相统一的“可能性”及道德主体享有幸福权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洛克以财产衡以利为核心的道德自然法,潜含着一个基督教伦理的维度。与霍布斯不同,洛克的道德自然法概念自身就预设了上帝的绝对权威和赏罚能力;洛克对于自然财产权利的论证,有赖于他对以亚当为代表的父权君主制的批判与对《圣经》文本的重新解读;当洛克将生命看做是上帝财产的时候,他既逻辑周延地回应了  相似文献   

14.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论《荆棘鸟》中戴恩之死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荆棘鸟》中具有惊人天赋兼美貌的戴恩,才26岁就被上帝召回天堂去了。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上帝的原谅,也就是《圣经》所说的"上帝的献祭"。他的死,一方面是在赎罪,为他父母所犯的原罪赎罪,为宗教界里一些贪婪的、堕落的神职人员赎罪,为得到众人和上帝之爱而产生负疚感的自己赎罪;另一方面是在拯救堕落的世界,拯救尘世间人类的信仰危机。这正是作者考林·麦卡洛对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呼唤和倡导,她力图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类和上帝达成某种和解。  相似文献   

16.
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文化深深渗入了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梅尔维尔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他信仰的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认为人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以遵从上帝的意愿。同时,他又对上帝充满了怀疑,把挑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这个主宰一切、无所不能的神圣存在。梅尔维尔对上帝的质疑明显受到超验主义思想的启发,强调精神第一,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将人上升到神的地位。《白鲸》中,作者的宗教观念远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本文拟结合19世纪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宗教意向,力图分析《白鲸》中不同的宗教倾向,并揭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及其宗教意义对于理解美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与经典解构--以《上帝知道》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帝知道》为个案,旨在探讨海勒小说的后现代性。文章梳理了《圣经》文本树立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和等级秩序的传统观念,通过对小说取材于《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以及主人公对《圣经》建构的等级秩序的质疑和反思的分析,揭示了小说嘲笑《圣经》神圣性和经典性的寓意。文章运用解构理论的方法,从“去经典”、“反权威”两方面出发,论述了该小说解构经典的意义和反抗一切权威、反对一切中心、本质、真理的后现代特征,进而指出小说对经典的批驳,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典阐释的否定,是对确立经典背后的规范、标准、秩序、权力的嘲笑和批判,同时也传达出后现代人们反叛传统、颠覆秩序后的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8.
上帝给了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他对人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使其文字具有了巨大的文学张力。《我与地坛》第三节,作家对四季的形象化表达把文学的以实写虚、以虚写虚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提出了“超人”理论。他认为冲创意志是超人的基本特征,它来自人的本能,是一种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意志,但不是强权。《海狼》中的海狼赖生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他惨无人道,所以只能算是半个超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以杀人来检验自己的“超人理论”,又以皈依宗教来作为解脱自己罪责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只能算是一只虱子。  相似文献   

20.
于迎斋 《学苑教育》2012,(17):89-89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忠诚、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鲜明形象,一个光彩照人的不朽典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中华民族忠诚和智慧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