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汪潮 《福建教育》2010,(2):17-19
文本解读的误区不少,如主观曲解、凭空分析、死抠课文、迷恋权威等,导致不同程度的浅读、误读。有两种文本解读倾向特别值得关注:一种认为应尊重原有的文本价值,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文本;另一种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文本的解读是读者个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突破历史的界限,用现代意识或生活观来重新审视教材中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历史性决定了文本解读需要在历史语境中进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活动存在过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简单介绍作者历史背景和以宽泛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文本历史情境等认识误区。文本的历史语境不是单维度的,它是由文本自身的历史事实、创作者的历史认知和读者的历史建构共同构成的,是一个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多重存在。唯有综合运用历史意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想象,才能还原文本的多维历史语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文化内核,管窥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宠儿》问世以来,论者从不同的叙事视角对文本做了不同的解读,对于文本的元叙事,很多论者发现了其历史真实性。但是,像Barnett以及Holden-Kirwan等教授也有他们自己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真实性。对此,笔者从文本中选取了五个视点,并挖掘了他们各自的历史落点,从而为两位教授的观点证伪,也再一次验证了文本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文本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历史认识论考实层面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的历史不等于真实的历史,文本的存在亦非历史的存在。任何种类的文本历史均是主体化的历史。就考实层面而言,历史认识的最基本目的在于如何使文本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相契合;从方法论的视点看,恢复历史之真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论文以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文本探讨那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那段历史的重建,旨在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剖析,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烙有“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点。该文本不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都是经过历史写作转译成为历史文本的,历史文本的构建过程既是历史事实转换成历史语言的过程,也是文本的文学性产生的过程。历史文本在经历了多层次的转换后,就失去了任何确定的内容,历史也就变成了文学虚构的文本。这种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的一种否定和颠覆,具有后现代、后结构理论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8.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这个传说流传的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文本:早期文本、文字文本和民间文本.这三种文本产生的原因,反应的主要问题是应该并且需要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文学评论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二者的互动。有预见的文学文本能参与历史的发展和建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唤起人们对包含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社会变革危机的警觉,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羌族历史古老,其生产、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建筑的历史自然也不短,中国各封建王朝的诸文献都留下了羌族建筑的记载。然而,纵观这些记录文本,在近1500余年的历史中,不过是文献的辗转抄写,甚至是不符实际的人文想象。直至清乾隆时代,西方人才通过绘画及铜版画对碉楼有了真切的认知。清末开始有了外国旅行家、探险家的插图、照片、记录文本,上世纪30年代也才终于有了中国知识界的绘图、照片、文本。在研究羌族建筑时,需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真地重新看待封建时代的记录文本。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类文本。这类文本展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知历史故事的内涵,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循发展轨迹,再现历史;依托文本资源,明晰历史;激发学生意识,审视历史;拓展相应评论,拓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历史类文本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造成文本阅读无效和低效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第二,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后者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的所谓多元解读。其实,读者主体的心理图式的局限,使得对文本的同化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到文本主体制约的。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西方后现代哲学所说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要洞察文本,与文本作深度对话,必须不断地对自发主体心理图式进行专业积累,作以更新为特点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就是读者主体比照、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作者的深层心理结构,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攀登上文本阅读的历史高度的过程。孔夫子早就指出的思而不学危险,如今正在中国语文课堂上泛滥。  相似文献   

16.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顾随先生说:“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①伟大诗人的作品其实存在两个文本:语言书写的文本,诗人行为历史构成的文本.两个文本互为解说,互为佐证.在阅读语言文本时,我们常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去解读作品字句外的意义,是为“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因素大举侵入历史文本,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现象,这表现出中国人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一面,也是虚构精神被压抑后反而暗流涌动的表现.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既对历史真相形成遮蔽,又使历史的血肉得以全面复原.由于文化市场的广泛介入,历史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文化消费品,历史文本逐渐演变成了通俗好看的大众读物.民间的文学想象力、民间的好奇心、民间对生活与历史的理解、民间的人生梦想与企望,这些众多因素均成为重塑历史文本的内在力量.历史文本在被全民消费的同时,也被全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书写.正是这种被大众趣味重新塑造的所谓"历史"与"历史人物",才真正广泛影响了我们民族的信仰、情感、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