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孟丹 《文教资料》2006,(16):80-81
我国涉外仲裁财产保全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存在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涉外仲裁财产保全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国际仲裁规则及其他国家仲裁规则的相关规定,进而对我国涉外仲裁财产保全制度的未来进行探索,以期完善我国涉外仲裁财产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2.
自愿原则是仲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仲裁的基本属性,在我国仲裁中主要体现于国内经济合同仲裁、技术合同仲裁和涉外仲裁中,这种体现还不统一、有差异。我国新颁布的《仲裁法》对自愿原则作了全面规定,使自愿原则体现趋于统一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介绍仲裁的起源及在国际上发展概况和我国仲裁制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仲裁法颁行后重组的国内仲裁机构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并对仲裁制度在中国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指出我国仲裁制度在立法、受案范围,对仲裁的监督、仲裁程序,临时仲裁,仲裁协议等方面都将更加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无"涉外因素"的争议不得提交境外仲裁或境外机构仲裁,法院普遍将"涉外因素"的存在作为认定相关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前提。该主流做法存在可商榷之处。基于国际化视野,应当正视仲裁协议的涉外性,从国际私法的角度确定涉外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有效性,并顺应仲裁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就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规定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仲裁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仲裁机构的性质不确定;仲裁机构不统一;仲裁裁决的制度不统一;仲裁的立法不统一。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修改与现行的《仲裁法》相抵触的法律和法规,建立民间的仲裁机构,加强仲裁队伍的建设,建立统一的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6.
仲裁制度起源于临时仲裁,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才异化为机构仲裁。我们不难发现,临时仲裁、机构仲裁、诉讼这三种争端解决方式依次呈现出的当事人自主性、灵活性渐次降低,公权力介入程度、经济成本逐渐增大的曲线,三种制度各有其优缺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而我国在国内立法中却不承认临时仲裁,建立临时仲裁制度实有必要,且目前也可行。  相似文献   

7.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类型化探索,标志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的形成。高校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涉外仲裁的特征决定了涉外仲裁人才的目标特性为专业性、服务性和灵活性。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困境在于高校未赋予国际仲裁明确的课程地位,同实务部门的协同培养不够深入,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需求产生脱节。首先,高校应利用现有平台,确保国际仲裁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夯实学生专业性。其次,应将模拟仲裁庭比赛作为实践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践行服务性。最后,高校与实务部门需在授课与实践方面切实形成协同培养,进而由实务部门发挥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优势强化学生的灵活性素养。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经济交往日趋深入,争议也越来越复杂。仲裁第三人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仲裁实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仲裁实践已经对仲裁第三人制度提出了立法要求,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在理论上也有其合理性。一些国家、仲裁机构已有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规定,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已有立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实践需要的仲裁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际商事仲裁是非诉讼解决纠纷方式的一种,它体现了主体的意思自治。同时,法院的协助与监督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各个环节中也是必不可缺的。在21世纪的今天,明确法院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地位,发挥法院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阐释国际商事仲裁与法院协助监督的不同性质,分析关于一国涉外和国内商事仲裁的监督制度的主要争议以及我国监督制度的现状,提出作者对我国建立处理国际商事仲裁的监督制度的建议——实行双轨的程序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0.
仲裁的司法性和本身的特点客观上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实践中,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以《仲裁法》为中心的监督体系,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司法监督虽然是辅助的一环但必不可少,我国现在的司法监督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范围不一致;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的一审终局制;司法审查的参与者不完整;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期限过长等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带动着各个领域的全球化,仲裁程序的全球化也在仲裁的国际立法和国内法律制度中表现出来。本文从仲裁程序适用的法律、仲裁地的拟制特性以及仲裁程序中的具体内容出发,对仲裁程序的全球化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际商事仲裁一方面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又依赖各国法院对其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公共政策作为法院自行拒绝承认和执行裁决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这里结合公共政策的概念,区分国际公共政策和国内公共政策,并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情况,来透析公共政策适用在国际仲裁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仲裁调解兼顾当事人意思自治及程序灵活性,在提高仲裁效率、促进合意达成、减弱执行阻力方面颇有成效,故为当事人及仲裁机构所青睐。现行立法中该制度并不完善,尚需在意思自治及效率原则引导下,对调解时间、方式及效力方面予以补正,以充分发挥仲裁调解的制度优势,契合仲裁发展之需求。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是广义的国际私法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网上国际商事仲裁又是仲裁领域的最新动向之一,对其从国际法视角的研究在国际私法与仲裁法中都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国际私法角度看仲裁地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意义和网上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地缺失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对当今国际私法学界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论述,以期寻求出更为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仲裁公正与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是仲裁的灵魂所在,亦为当事人所期待。对公正的追求使当事人倾向于选择仲裁解决其财产纠纷。并且,如果仲裁的公正性尤其是程序公正受到质疑,当事人可以诉诸法院寻求救济。如是,仲裁公正性得到双重保证。法律赋予法院的有限的司法审查权包括对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对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章着重比较对仲裁(含涉外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的这两种形式并探讨其具体范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仲裁不予执行制度具有很多弊端,它不仅影响了仲裁裁决的稳定性,还增大了司法监督的成本,剥夺了当事人上诉或寻求其他救济的权利,不具有科学性,既不符合效益原则,也违反了司法对仲裁监督的基本原则。因此,需要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进行反思和重构。重构有两种思路,一是取消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二是改由法院的立案庭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并赋予对裁定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仲裁作为一种具有公正性、专业性和效益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其所具有的成本低廉、程序简便、专业性强等优势顺应了教育纠纷解决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元化教育法律救济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育仲裁制度进行价值分析和国外仲裁性教育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实践中教育仲裁制度的构建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保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大陆现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台湾地区仲裁机构的裁决负有认可和执行的职责,因此,大陆的法律工作者(包括法官、律师、仲裁员等)对台湾地区的仲裁制度应当有所了解。本文从仲裁协议、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员资格的取得、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执行、仲裁裁决的撤销、仲裁和解与调解、仲裁机构及设立等八个方面,对台湾地区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作了介绍,并指出与大陆仲裁法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当事人对保密性的期待,增强仲裁的吸引力,在当前实践中,仲裁裁决通常是不公开的。仲裁裁决不予公开尽管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声誉和商业秘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仲裁制度的发展。因此,改变既有实践,使仲裁裁决的公开常态化实属必要。此外,在仲裁裁决公开之前,应赋予当事人异议权,使当事人参与到裁决的公开的实践中来,减少当事人对于公开裁决的疑虑,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仲裁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既是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前提要件,也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仲裁第三人”不受当事人仲裁条款的约束,既不能享有仲裁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也不必承担参与仲裁程序的义务。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一种声音主张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篇文章引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在社会中加强对仲裁制度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种争端解决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