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2.
叶法善出生于道教世家,是唐朝武义县的著名道士.他十分重视道教修炼中的“孝”,并以此为出发点,阐发道教的重要思想.他还身体力行,践行道教的孝亲观,在唐朝道教兴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还致拜君王,尽行忠道,在践行忠道的同时,他用道家一些积极的思想影响唐朝的统治者.在叶法善看来,道教的“忠”与“孝”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的,尽孝与尽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5.
说"孝"     
黄圣平 《寻根》2002,(1):4-10
“孝”之为伦理要求与规范,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到现在,其力量都十分强大。现实中,常能见到“孝”之感人场面,但也时不时发现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困惑。对能够从学术上作出各种证但本文力图撇开此路,贴接切入“孝”之精神与内“孝”,当然明与解释,近现实,直容。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忠孝之辨"是一重要论题,《论语义疏》对此亦多有议论。皇侃秉承王弼"自然亲爱"原则,以玄学自然本体论作为"孝"的绝对性的依据。同时,皇侃突出"忠"的相对性与条件性,藉此为梁武代齐的不"忠"予以辩护。此外,郭象"无为而治"思想对皇侃影响颇深,也是造成"忠"的相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闽剧,亦称福州戏,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产生于明朝末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流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处,有一千多万基本观众。闽剧剧目内容丰富多采,以忠、孝、节、义为主,上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平民百姓、农夫渔樵,均能表现。唱腔有“逗院”、“江湖”、“洋歌”、“小调”四大类,行腔优雅多样,各具情趣。“江湖调”高昂雄浑,任钻有力;“逗腔”常用于悲剧,委婉动人,哀怨古雅;“洋歌”适用喜剧,活泼明快口语化;“小调”轻灵优雅抒情。在福建省现有的20多个闽剧专…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携其代表作《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和《李尔王》来京演出,因为长安大剧院的气氛,他便以之为演出场地。了解铃木忠志的“演员训练法”及戏剧体系后,便可参出其中意味——铃木忠志戏剧秉承的日本传统审美与中国戏曲的相契之处。  相似文献   

9.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孝”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早在西周以前就已产生。孔子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孝”的内涵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合礼的范畴下,以一颗恭敬之心去奉养父母;孔子还将“孝”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作为“仁之本”,为推广其仁学观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11.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孝武本纪》云:“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解祠者,谓祠祭以解罪求福。”“解祠”是以祭神为手段的祛除巫术。《集解》引孟康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并引如淳语:“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从这些解释看,枭是因其“恶”而被用作祭祀用物。  相似文献   

1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辅导学生参加“孔子名言演讲赛”的断想贺锡玉四川德阳,山水毓秀,地灵人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有距今4000年以上的闻名世界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有广布中华孝道流风的汉代姜诗一门三孝的三孝园;有众多见诸史籍的三国...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牌坊、碑石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孝、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匾额的“匾”,古代通“扁”。东汉许慎曾对“扁”字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说文解字》卷二下)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关于“匾”和“额”的区别,有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孝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中华文化论坛》2009,1(1):153-156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孝文化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孝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孝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孝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俸系中融入孝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振聲 《中国文化》2007,(3):128-140
鄭孝胥的東瀛外交生涯,前後凡三年: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歲,由駐日公使李經方奏調東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隨員,因使館位於日本東京麹町,故有“誰念詩人漸消瘦,麹町館裹看飛鴻“之句;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調任築地副領事,居東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詩&lt;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gt;記其事;後李經方丁憂回籍守制,汪鳳藻接任駐日欽使期間,移任神户兼大阪領事,至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構爨,隨公使下旗歸國.……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8.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9.
汉代采取“以孝入律”的强制措施,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治国之策,儒家孝伦理逐渐被汉律化.为此孔子儒家孝论在汉代发生很大变化,乃至异化.以现代法学的视角,从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几方面梳理孝伦理的汉代律令化,探讨孔子孝论在汉代的异化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孝论的内涵和实质,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区别,正本清源,从而汲取孔子孝论之精华,弘扬中华“孝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文学 《寻根》2012,(2):24-27
儒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孝道,儒家文化就是以孝为中心的文化。虽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并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如《论语·学而》载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三才》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