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座位的安排意蕴着空间的分配与重构,其背后蕴含着社会空间,它杂糅着社会权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其形式是社会关系的浓缩。课堂座位安排旨在协助教师实施教学之目的,而目前课堂空间中存在着座位模式单一、长期固定不变、设立特殊专座等座位安排问题却不利于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课堂座位安排的完善策略:恰当选用各种座位安排模式,适时调整座位和定期轮换座位,剔除病理状态的特殊专座安排。  相似文献   

2.
教室空间在物理层面被区隔化为若干个学生座位,呈现为"中心—边缘"的空间布局.同一课堂空间中,不同空间区域下的个体经历着差别化的生命境遇.与置身课堂空间中心的个体不同,边缘空间的在场个体遭受着情感缺失、权利剥夺、价值否认等被排斥的非正义生活.仅仅遵循分配正义的原则,改变空间的物理格局并不能祛除这种不公正,因为物理空间的改变只是在形式上纳入了边缘群体,很难真正改变他们的边缘身份.只要边缘群体存在,他们在哪里都可以开辟新的边缘生活.而承认正义是从社会性空间的意义上指向人与人的社会—心理关系,关涉主体间的身份承认.因此,基于承认正义的空间重构是消解"中心—边缘"空间格局的内在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转变和优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作者多年来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活动式课堂”教学,以作者在教学《从地图上看各具特色的典型区域》为例,对“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进行了实践说明,对“活动式课堂”教学在提升学生空间感知素养方面产生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性分析。文章最后,对实践研究进行了策略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从学校中观层面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参与平等。空间社会学则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观照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在空间社会学的视域下,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对课堂空间的关注和理解,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地位的空间关系形成,不同学生对课堂空间的支配和使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实现教育公平的课堂空间建构,应"树立空间意识,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场域融合;建立心理归依,实现空间共享"。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可以从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对初中和高中64节新授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学业成绩、学生职务、家庭背景、课堂座位、民族种族等五个方面产生着不公平现象,其原因包括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对个人利益的渴望和教学时的站位等。教师应建立纯洁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技术消除教学中的社会偏差。  相似文献   

7.
唐燕华  钟文 《小学生》2010,(3):31-32
由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存在“邻里效应”的现象,小学生课堂座位的编调在学生心目中往往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座位编调心理效应,即小学课堂座位的编调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个性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小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和频率。为了取得座位编调的良好心理效应,我在编排座位时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品德、性别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合理搭配,并加以动态的定向组合,科学的编调课堂座位。  相似文献   

8.
教学空间不仅是包含教学器具、教室建筑等的自然性空间,也是关涉师生交往、角色定位等人与人间关系的社会性空间。福柯的空间理论是从空间和政治权力关系以及政治统治策略出发对空间生产机制进行的微观层面研究,为理解和看待教学空间如何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性视角。面对从传统教学空间到线上教学空间的转变,教师由于沿用原有的权力控制模式遭到了学生行为变量无法得到有效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及时评估以及课堂教学规范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等教学方面的挑战。据此,提出从观察“行为”转向观察“认知”、从进行“终结性评价”转向进行“表现性评价”、从构建“教”的规范转向“学”的规范三条路径以实现线上教学空间中权力的运作和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别让我走》描述了“克隆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描写,无处不在的“空间性”作为一种表征方式的同时也与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形成了某种契合,转化为“身份想象”融入到小说主题中;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聚焦小说主人公凯西生活的三个地理空间:黑尔舍姆、村舍和康复中心,从权力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空间与人物身份意识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徐冰鸥 《教育研究》2012,(7):104-109
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和空间概念的规定性,对教育世界中习以为常的课堂空间重新展开审视和反思就会发现,传统观念中的课堂空间,不仅缺乏整体性的关系特征,更对其生成作用重视不足,特别是学生对课堂空间的反馈和建构效应一直被忽略。对课堂空间作为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以及它与个体情感的隐秘联系也缺乏认知。再审视课堂空间及其深度意蕴,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转换视角理解课堂教学生活,通过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唤起课堂活力和创造性,追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全新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64-70
文章选取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科学"课程学习的29名硕士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录制课堂视频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学生对不同密度座位排列(密集的圆弧型座位排列和分散型座位排列)的态度及不同密度座位排列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影响。文章研究得出了一个前后不一致的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散型座位排列能促进主动发言;分析结果却显示学生主动发言的平均次数在密集的圆弧型座位排列课堂上略多于分散型座位排列课堂,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为此,文章提出"学习空间密度"的概念,并总结出学习空间密度与学生主动发言次数的关系,指出密度适中时学生主动发言次数最多。期待文章的研究结果能为促进未来学习空间的研究、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视域里,空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抽象的三维空间,而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的人文空间。学校课堂空间中以不同方式排列的座位、张贴的各种标语、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文字符号或图像符号,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传达着某些文化意义,彰显着某些文化诉求,熏染和塑造着存在于这一文化空间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空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空间的塑造遵循着权力的逻辑,与此同时权力通过城市空间来发挥作用,空间是权力运行的重要载体.空间是权力获得“合法性”的场域,空间位置、空间高差、空间尺度以及建筑的视线设计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社会权力的差异.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逐步被权力所异化,严重阻碍城市化的推进.我们要树立“公平”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城乡的规划,加强对政府的监管遏制空间的权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座位模式把教室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体现不同的空间特点和价值功能,对教学秩序的形成和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对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师生交往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态度、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班级学生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目前中学仍采取4×2规整排列方式的班级授课制的今天,班级学生座位的人本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座位编排不仅能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有助  相似文献   

17.
作为正式的社会化空间,学校空间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完成着自身的社会性生产。学校空间经历了从分散到同一,从在场到脱域的脱变过程,这不仅为现代学校空间塑造了基本表征形态,同时也为科学、精确、可测的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学校空间在完成现代转型的同时彰显出权力和自由的双重属性,成为现代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网络化的学校空间,仍然无法真正逃离现代社会巨大权力之网的包围。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为福建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后动力机制后,运用产业簇群理论,提出整合设想:按照价值链来布局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层次不同的外向空间、承接空间、腹地空间3种形态,构建一个按照“进口(创新)—生产—出口”类似赤松“雁行”产业空间蓝图,全方位、多层次提升闽域整体竞争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通识选修课座位选择偏好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中的座位偏好,进而探究通识选修课课堂参与度的现况,提出教室空间重构建议。采取混合研究法,分析465份有效问卷和10名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发现:(1)社会自我概念略胜于学业自我概念,最能影响学习者的座位选择;(2)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学习效果区域分布基本符合Park和Choi的黄金区域理论;(3)坐在不同的座位会影响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4)座位选择中存在场所依赖。  相似文献   

20.
空间理性镶嵌于人的活动之中。人在试图对某一空间做出改变的同时,也被空间形塑,甚至反抗行为也可能是空间作用的结果。本文以空间为视角,在梳理社会学视域下空间观的基础上,以《和平是什么?》为例,审视课堂空间,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空间社会学开展教学,提出社会空间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