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胡克军 《山西体育科技》2004,24(4):18-19,23
女子举重是奥运会新增设的一个项目,一些国家的女子举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女子举重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暂时处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女子举重这一项目的科研工作上的投资还很少,研究的也很少。基于本项目的热心与忠诚,通过几年来训练工作,访问调查了一些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总结出这一女子举重训练中的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女子举重运动员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队目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队之一。自1990年10月女子举重项目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我国运动员几乎囊括了历次比赛的所有金牌,但是在训练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陈勇 《福建体育科技》2015,(1):28-31,40
为研究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邓薇赛前备战训练,从训练学角度探讨赛前训练规律,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赛前训练研究热点,结合邓薇赛前阶段划分、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对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邓薇赛前训练特点为:赛前训练阶段持续6周,最高训练量出现在第3、4周,第5周开始减量幅度较为明显,每周内训练内容相对集中,训练强度分布有明显的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界定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并对各训练阶段下的运动等级组成与竞技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验证训练阶段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6-18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9-24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5-29岁;女子各阶段的来临较男子早1.2年;另外,无论从运动等级在各训练阶段上的人数分布,还是各训练阶段下运动成绩的变化轨迹,均能证明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划分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女子举重在选材方面和技术规范方面基本与男子相同,但在心理、生理功能及运动素质上差别较大,特别是女子进入青春期后周期性地出现月经。因此,在女子举重运动中,应根据女子的生理特点科学地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7.
经过几代举重人的艰辛付出及众多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我国女子举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形成了符合项目发展规律的训练体系,其辉煌成绩令世界瞩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女子举重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举重运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女子举重训练中,抓举与高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翻与下蹲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抓与下蹲抓成绩呈比例关系。实践中还发现,抓举与借力推成绩有着非常近似的现象,关于两者的论述目前未见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借力推在抓举中的运用进行实验对照,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为女子举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为调研重点,对山东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大、中、小级别在赛前抓举训练强度上具有相似性,除第四周外,最高强度不低于95%,强度组数距比赛日越近,试举的强度与组教下减越明显;赛前挺举强度在95%以内;中、小级别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耐强度优于大级别,耐强度组数也优于大级别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参加1989年5月太原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124名运动员进行了比赛前后盆腔血流图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事女子举重训练不会对盆腔器官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女子举重运动员具有闭气发力,腹压急剧增高,盆腔血流相对减少的项目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多个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举重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证明举重不只是可使身体健美,对防止肌肉萎缩及骨质流失等均起着十分奇妙的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来讲,是一种十分奇妙和有效的力量锻炼。  相似文献   

12.
陶闯 《体育科技》2010,31(3):40-42,46
以奥运会冠军陆永为例,就如何进行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进行详细讨论。在举重训练过程中应重视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体能训练是现代举重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举重成绩的重要基础。举重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肌肉练习,其次要重视体能训练是提高专项成绩的重要基础,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训练效果。科学安排训练的强度和次数有助于提高专项成绩。  相似文献   

13.
对海口市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对海口举重运动员肩袖,手腕,腰膝等部位损伤的性质及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受伤的规律,针对30名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运动损伤做了统计和调查,提高分析总结原因是:由于举重运动训练经常出现翻铃,提铃,支撑等动作,所以,运动员在做极限运动时就容易出现损伤.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运动员缺乏一些必要的运动损伤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差,训练计划不合理.针对这些些问题做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对全省女子柔道业余训练现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业余训练水平的措施,从而加快专业队运动水平,实现爬坡、回升、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实验测试及肌电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重量下的男子抓举动作进行探析。结果显示,重量越大,抓举时提铃翻手的速度越快;三角肌的肌电积分值最大。提示,为提高举重成绩,应重视胫骨前肌和胭绳肌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举重运动中爆发力训练的特点及训练方法等进行分析,并指出爆发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举重运动员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栋 《体育科研》2012,33(4):89-91
举重运动员由于经常持续地承受大强度的训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劳损和伤病。而在这些伤病中,膝关节损伤十分常见。一旦膝关节受伤,将不能接受系统的力量训练,而且会影响专项成绩,造成专项成绩的停滞不前或下降。腿部力量又是举重专项成绩提高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如何进行膝关节伤后腿部力量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受伤的影响下降到最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实践摸索,发现有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系统训练不受太大的影响,腿部力量下降也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8.
由崔文华现象再谈训练理论与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崔华夺得举重项目的大级别世界冠军,超抓举世界纪录。这是坚持“一元训练理论”,进行训练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几个运动项目的肌肉工作分析及常见创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分析跑、跳跃、投掷、篮球、排球、足球、速度滑冰、举重运动肌肉工作,提示常见的创伤,概述伤后训练,为健身运动、临床诊断和伤后康复锻炼提供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20.
Improving motor skills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ich of two strategies, method of amplification of error (MAE) or direct instruction (DI), would be more beneficial for error correction of the snatch technique. Thirty well-trained male weightlifte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training conditions (MAE, DI and Control). The experiment took place in only one practice session in which each lifter performed 3 pretraining trials, 8 training intervention trials, and 3 post-training trials, and a retention test session after 1 week. An optoelectronic motion capture syste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the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After the training intervention, data showed that the MAE group revealed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several kinematic parameters when compared to the DI and Control groups, and the benefits derived from its application were still present 1 week later in the retention test. Nevertheless,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due to the relatively small sample size; further research will also be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AE with different ability levels and other sport skills. The present findings could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port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ecause while practice is obviously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learning, the efficac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essential in enhancing learners’ motivation and sport enjoy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