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谭雪青 《科学教育》2006,12(4):35-3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自由组合到配子中的定律。该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该定律涉及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常使学生解题时思维混乱,错误百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能让学生容易记忆且易于巧妙运用的方法,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1自由组合定律的巧记基因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教授自由组合定律前,必须让学生牢记基因分离定律的有关遗传几率。以豌豆籽粒黄色Y与绿色y的性状遗传为例说明:(1)YY×yy F1→表现型100%黄基因型100%Yy(2)Yy×Yy …  相似文献   

2.
李玉春 《科学教育》2006,12(5):46-46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双亲都要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卵细胞和精子):纯合子减数分裂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雌或雄配子(如aabb产生ab1种类型配子),杂合子通过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多种配子(如AaBb产生AB、Ab、aB、ab4种类型配子);而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子一代),其基因型就是雌雄配子的基因总和。利用上述原理,可通过配子去除法逆推亲本基因型。例1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代,在F1代雌雄个体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a…  相似文献   

3.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屡见不鲜,命题人往往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命题:有关配子的计算问题、有关基因型的计算问题、有关表现型的计算问题、子代对亲代的推断问题,考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正>1概述本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细胞的减数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受精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导致了相关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这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正确理解和把握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对于从细胞层次理解遗传规律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利于解题
  1.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其特点是细胞中DNA分子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是原始的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结果,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染色体行为,如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些特殊的染色体行为导致产生的配子多种多样,经过受精又产生多样的受精卵。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很快写出已知基因型的正常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形成的配子及其比例,如果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学生在思考其形成的配子及其比例时,就觉得不是那么简单了。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例  相似文献   

7.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许多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常可通过分离定律来解决.况且,与自由组合定律相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作为一种解题技巧,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简单易行,现例析如下.一、关于配子类型的求解问题例1已知某个体基因型是Aa Bb CCDd,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问该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可产生的配子类型最多有多少种?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9,(18):79-80
<正>1考点1:分子水平与细胞水平综合考查本考点主要考查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组合的随机性与受精过程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例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1中的哪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1基因突变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如复制出现差错,则会引起基因突变,这种突变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图1)。2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正真核细胞在细胞分裂时常因染色体分配异常而形成异常的细胞,若此种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会形成异常的配子,此种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受精后会形成染色体异常的个体,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就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来说,细胞分裂过程中异常细胞形成的原因,如果从染色体的角度来分析(不考虑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1)复制后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移向细胞的同一极,最终进入同一个子细胞;(2)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  相似文献   

11.
基因型为A aBb的生物究竟能产生几种配子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该题目并未明确告知A 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者是否有连锁互换现象。所以在解答时既要考虑常染色体,又要考虑性染色体;既要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又要考虑基因的连锁与互换等多方面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6种情况来考虑。一、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1.无论雌雄,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此个体可产生数目相等的4对配子:A B、A b、aB、ab。2.若…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网络二、难点、重点剖析1、核基因传递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重组而自由组合。2、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粉红色塑料口杯代表雄性生殖器官,蓝色塑料口杯代表雌性生殖器官;口杯中的一个玻璃珠代表一个配子;蓝色代表显性基因(A),白色代表隐性基因(a);两个玻璃珠组合代表受精卵.用不同玻璃珠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并进一步验证个体基因型的特定性,为遗传病概率计算体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中对亲子代个体有关配子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及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推断亲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组成和比例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数学概率的有关计算公式来突破,以便让学生提高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面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5.
谭家学 《新高考》2009,(12):52-53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准确把握它们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相似文献   

16.
王振杰 《考试周刊》2015,(20):152-153
细胞分裂过程中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行为的变化,染色体是核基因的载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与孟德尔提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扎实、牢固掌握减数分裂是学好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前提,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重要的来源,同时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中阶段生物教学当中的一大教学难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为研究对象,用数学法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因式乘法”入手,对F1(YyRr)配子生成情况以及F1(YyRr)在自交过程当中生成F2表现型及基因型的情况进行分析,深刻体现了数学法与高中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融合,并辅以实例对这种教学模式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式予以详细分析与说明,并据此论证了应用数学法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教学,在加深学生理解,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1基因重组问题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因重组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就其概念讲,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基因重组是指狭义的基因重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所谓不同性状应指的是不同种性状,不包括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即相对性状。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性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一方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交叉互换,使染色单体上(准确地说是DNA分子内)的基因发生重新组合,即分子内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  相似文献   

19.
配子致死遗传是指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致死。这可能是由于配子中的致死基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异常变化(缺失或增加,形成单体、三体的个体,产生缺体的配子)所致。这种致死基因可能仅对于某种(比如雄)配子有致死效应,而对另一种配子无影响,此基因又可以遗传。简单地讲就是,受精前的卵子或精子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死亡的现象,是造成不育性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遗传题对致死问题进行部分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9,(14):77-79
结合6道实例,从判断显隐性、推测基因型、计算概率、求配子的种类等方面阐释利用基因分离定理解自由组合题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