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2.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3.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难题,程式化的会议报道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读者对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依然强烈。不应该一概排斥会议报道,因为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也有人称它是“信息总汇”。特别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通过会议报道能够向广大读者及时传递更多的重要信息、如政治信息、政策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等,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有些会议报道并没有多大新闻价值,改进会议消息的关键是要突破报道的老套子,老格式,增强会议报道的新闻性,信息量,尽可能多地  相似文献   

5.
在地市党报一版上数量较大的会议报道(包括领导人活动报道和工作报道)是让办报人最费心思,又是读者议论最多的问题。有人认为地市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要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减少会议报道。显然,这种是不全面的。会议报道是党报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一版的“重头戏”。搞好会议报道根本的出路在于真正全面理解和遵循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找准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群众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报纸办得不活就是因为会议新闻太多。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现在报纸上的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是事实,我们应该承认。但同时,读者也并不是就一概不喜欢会议新闻,而是有的会议新闻中没有新闻可言,经常重复已被人们所熟知的政策;有的则是把新信息或称有效信息,埋在大量的名单、“指出”、“强调”之中,读者找不到;有的是写法呆板,语言沉闷,好像一个棋子里浇出来的,没有新鲜感。 由此可见,会议新闻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精简”和“改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会议新闻的报道,议论比较多,反映比较强烈。改革会议新闻,阻力比较大,下面“三种心理”是不可忽视的障碍。一、上级个别领导同志的“名位心理”。会议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布置工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但是,新闻媒介不能会会报道。因为有个会议新闻的价值问题。少数领导同志不这样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较多地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屏幕上有影”。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是会中插话,当地的新闻媒介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上级个别领导同志的这种“名位心理”,尽管表露的方式不同,但不能不说它是改革会议新闻的一种障碍。  相似文献   

8.
1.概括浓缩法。此法是指对会议新闻特别是一般的会议报道,要以“精”、“短”为第一要义,尽可能地压掉水分,剪除枝蔓,让读者一目了然,用较少的文字获取较多的会议信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比较重要但内容不多的会议(如集会、庆典、纪  相似文献   

9.
领导活动是党报的新闻富矿,事关国计民生和公众利益,干部群众都关心。要做好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就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在完成常规时政报道的基础上,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开拓性引导舆论,倡导“新闻家报时政”,把领导活动和会议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准确、生动、深刻地呈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地市报上会议报道频频出现,不受读者欢迎。在此情况下,有的同志提出少搞或不搞会议报道,甚至要把会议报道从新闻报道中“驱赶”出去。我以为这样做,既不现实,难以做到,也不符合会议新闻改革的目的。会议报道不受欢迎的弊端,主要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给读者新鲜的东西。报道内容平淡无新意,报道形式呆板单调,尤其是报道上的不开放、不透明。所以我认为,会议报道的改革要革除这种弊端,应该解决会议报道抓不住新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起时政新闻,人们感觉最深的就是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殊不知,就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冷”“硬”的新闻,却蕴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为普通受众所接受,并...  相似文献   

12.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13.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新疆石油报在去年11月8日一版报眼《致读者》中写道:“本版从今始,致力精简和改革会议报道,希望各位通讯员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一般不要就会议写会议,而要抓住会议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深入采写,把会议新闻写出新意来。”吉林石油报向通讯员正式宣布,二级单位的一般会议不报道,应该报道的会议,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在培训通讯员学习班上,把改  相似文献   

15.
(三)会议新闻要改革会议新闻虽然是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经常刊登和播发的一类新闻,而且报道量比较大。但长期以来,读者对有些会议新闻写作并不满意,认为它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毛病:名单一大堆,讲话一大篇,左一个“会议认为”,又一个“会议指出”,往往中心思想不突出,表述的形式又是老一套,大会小会形成“千会一面,千篇一律”。一般说,对这洋的会议新闻,读者是望而生厌的。因此,努力探讨会议新闻的改革,以适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提高宣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是地市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会议新闻往往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过多过滥。受“文山会海”影响,有时在第一版会出现四、五条会议消息。 二是冗长空洞。有些报道没有新闻价值,只是重复人们熟知的信息;有的则无中心、无重点,把会议新闻写成了会议记录。 三是报道形式千篇一律。 事实上,党委、政府召开的会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是政务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报的一个重要内容。会议报道对政治、政策把握的尺度要求严格,工作指导性和新闻价值性交织在一起,两者处理得好,往往产生有广泛社会影响、读者津津乐道的佳作。但目前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议报道工作性过强、重程式不重实质、取共性不取个性,不受群众欢迎,成了急需改进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快速地获取众多信息。如果我们的新闻宣传不能解决一般化、简单化的问题,缺乏新意的选题、一成不变的报道模式等,再有耐心的读者也要“移情别恋”。而如果报道根本吸引不了受众,宣传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用新闻价值去提升各类报道的宣传价值,最终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新疆石油报在去年11月8日一版报眼《致读者》中写道:“本版从今始,致力精简和改革会议报道,希望各位通讯员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一般不要就会议写会议,而要抓住会议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深入采写,把会议新闻写出新意来。”吉林石油报向通讯员正式宣布,二级单位的一般会议不报道,应该报道的会议,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在培训通讯员学习班上,把改革会议报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李作生)  相似文献   

20.
一件事成为一则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理论上讲,虽不苛求其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同时具备,但至少也应多数占有。这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最近见诸报端的两则“道歉”的报道,我以为完全没有资格“升格”为新闻,而只能算作一般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