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定 第二卷第709页《黄定小传》云:黄定“……十年(1183)以直谟阁出知温州。”“直谟阁”应为“直显谟阁”,脱“显”字;“温州”当为“潮州”。关于这段履历各书说法不一。《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及《宋词四考》有关部分说是“知温州”,然《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永福县志》[乾隆]有关部分皆云“知潮州”,《永福县志》(P310-311)还记载说后来其子黄自求嘉泰(1201——1204年)间亦曾知潮州,颇关心教育,“父子并称贤守,祀名宦焉,亦祀乡贤祠。”再参考《夷坚志》第1116页所载:“…  相似文献   

2.
陈文蔚对朱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王炯尧(一)陈文蔚,字才卿,号克斋,南来信州上饶县人,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年不详,约九十余岁而终①。《中国人名大辞典·陈文蔚条》,清光绪七年《江西通志·陈文蔚传》,均无生卒年代。《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陈文蔚条...  相似文献   

3.
许将 《增注》第一卷第308页《许将小传》结尾说:许将“……徽宗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卒谥文定。”这样介绍不完整,给人以许将卒于知河南府的错觉。据《宋史·许将传》、《宋大臣年表》及《北宋经抚年表》等,许将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是因被御史攻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的,御史继续攻击,又降为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改调大名府。6年后,稍升奉国军节度使。正和元年(1111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可见他“知河南府”后,还任过多种职务,最后是死在“奉国军节度使”任上的。 时彦 第一卷第393页《时彦小传…  相似文献   

4.
向子湮为两宋之交具“宏才伟绩、精忠大节”(胡寅《斐然集》卷19《向芗林酒边集后序》)的爱国名臣,也是蜚声当代词坛的优秀作家,堪称南宋爱国词先驱。其事迹载诸《宋史》,然讹误颇多。今就其籍贯、生卒年及著述考辨如下。《宋史》卷377K《向子湮传》载:“向子湮字伯恭,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称向子俚为临江人,此为“本传”中讹误最为特出者,其影响甚大,自清以降,陈陈相因,一误再误。如《四库全书总目》、《宋诗纪事》、《全宋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唐宋词鉴赏辞典》以及各种有关向于证的…  相似文献   

5.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6.
杨从仪,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在两宋之交的川陕战场,屡挫金军,绍兴和议后,保仙人关二十年无事.之后杨从仪为官地方,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上兴修水利,造福乡里,深受当地百姓拥戴,甚至为其立生祠.其死后,更被当地百姓奉为“平水明王”.然而,杨从仪在《宋史》中无传,其事迹散见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宋史·吴阶传》,幸有其墓志铭留存.本文拟在此金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录,对杨从仪的生平事迹试做考述,同时对其未入《宋史》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此后,《北史·邢邵传》也有“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之语;《宋史·宋敏求传》也有记载:“熟于朝廷典故。”现在凡是见诸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相似文献   

8.
杜文玉教授     
杜文玉教授杜文玉,1951年生,陕西渭南市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范大学历史系,现任渭南师专教务处处长、历史学教授。是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宋史研究会、全国师专历史教学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会员。传记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  相似文献   

9.
姚勉 姚勉《宋史》无传,问题主要在于其籍贯诸说不一。《增注》第四卷第73页《姚勉小传》云:姚勉“……高安(今属江西)人,宝祐元年(1253)廷对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有《雪坡词》。”《宋诗记事》、《全宋词》、《归田诗话》也都说是“高安人”。但《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又都说是“新昌人”,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词四考》则两存其说。高安、新昌为邻县,哪一个对呢?《新昌县志》[同治]卷一六《名贤》有《姚勉传》,曰: 姚勉,字成一,一字飞卿,号雪坡,天德乡灵源人,少颖敏,日诵数千言,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是一部质量很高的专科辞典,博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但正如俗语所谓“金无足赤”、“百密一疏”本辞典的个别条目也存在着解释不当的问题,如辞典第579页[统叶护可汗]条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元修《宋史》之取材,对于了解和分析它的资料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剖析《宋史·宗泽传》入手,探寻其史源,考析其取材,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 一、《宋史·宗泽传》与宋国史之关系 四库馆臣说《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六史部正史类二),此话信然。无灭南宋后,主持临安留守事的董文炳认为“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将所得“宋史及诸  相似文献   

13.
王粲《登楼赋》文意发覆易健贤有“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检赋)))令名的王第《登楼赋》,自问世伊始,便受到特殊重视。曹丕曾称其“虽张(衡),蔡(因不过也”(《典论·论协);一向自恃文才甚高的陆机、陆云兄弟,亦慨叹“《登楼》名高,恐未可越也”,转而在...  相似文献   

14.
元脱脱撰的《宋史·沙州传》是当今研究敦煌学的基本史料之一,但由于所载太简略,且史实亦有讹误,故本人不揣浅陋,就有关内容给予补正,不妥之处,析请大家指正。一、(曹元忠)建隆三年加兼中书令,子延恭为瓜州防御使按:建降三年(962年)前,沙州曹氏政权已与赵宋政权发生交往。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太祖建降二年十一月癸酉条云:“以沙州节度使、同平章事曹元忠及其子瓜州团练使延敬(注,《宋史》作延续),皆遣使来修贡。元忠,义金之子也”。李焘注云:“义金事,初见大中五年,后见咸通十三年及同光二年。 元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史·文苑传》说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求学,举进士后,因“举茂才异等,皆不中”,烧掉平时所写的文章,进一步刻苦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  相似文献   

16.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7.
说“深芜”     
据我所知,“深芜”一词,除了《佩文韵府》之外,只有台湾省编的《中文大辞典》和大陆编的《汉语大词典》曾收录,其他如《辞源》、《大辞典》(台湾省编)等均未见收录。《中文大辞典》注释曰:“杂草丛生也。引伸有繁杂之意。”其引例为《北史·儒林传序》,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见《中文大辞典》19册335页3栏)《汉语大词典》注释为:“芜杂。”其引例除去《北史·儒林传序》外,还有一宋人刘克庄喀江西诗派小序·潘邠老》“余旧读之,病其深  相似文献   

18.
殿试卷保存至今,几年前曾引起一场“盗窃文物大案”的明代状元赵秉忠(-年),《明15731626史》无传,《中国人名大辞典》第页、新编《青州市志》第页均说他“字季卿,号140229 山其 阳,益都人”。这“山其”字笔划不多,却颇生僻:《康熙字典》、台湾《中文大辞典》、《汉语大字典》均未收,《汉语大词典》亦未收以该字为词头的词。观其形,当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义应为山名,怎么读音却无依据。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参与《汉语大字典》编纂,在“审音组”工作的王建明副教授说,根据汉字审音规则,当读q(音其)。《汉语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宋史·吴玠传》中吴玠“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的记载,旁征博引,列出多条理由,证明吴玠死于嗜欲好色,《宋史》记述不误。  相似文献   

20.
现行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 ,文章在描绘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时写道 :“衔远山 ,吞长江。”对此句中的“长江”一词 ,课文未注释 ,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亦未解释。很显然 ,其均将“长江”理解为一专有名词 ,即今天的“长江”。这样理解其实不妥。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宋夏金元册》(地图出版社 ,谭其骧主编 )上标明宋时的“长江”为“大江”。又《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在“北宋政区形势图”上只标出“大江”。这表明 ,北宋时期尚未专称“大江”为“长江” ,古今地理概念不尽相同 ,不能等同。其二 ,从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