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供职于新闻评论部,不过,她对教育的话题情有独钟,每当谈起这类话题的时候,她就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就有一种可称之为“情结”的东西。采访的技巧:“大题小做”敬一丹坦言,在所有采访对象中,孩子是最难采访的。有一  相似文献   

2.
做记者,出名容易“成名”难。因为,既然是干记者,发稿就相对容易一些,当读者打开报纸,你的大名就会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眼帘,久而久之,你就出名了。想“成名”则难上加难。这是因为,名记者不仅要有高的知名度,还要有很高的美誉度;而美誉度的获得,靠的是作品——要让读者看到的每一篇“大作”,都要超出他们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4.
按说上海市长宁区档案局局长方惠萍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人,采访她应该不难,但其实不然。我们在她办公室一坐下,她就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我们掏出采访本,她显然有点不安,“我个人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先进事迹,工作是大家做的。”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记者职业发展中的主要技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采访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说话的艺术。记者采访的过程是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体现。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要灵活运用一些采访技巧进行交谈,采访技能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记者的采访更加轻松。只有熟练地掌握采访技巧,才可以在采访中准确抓住需要的信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记者采访中的交流沟通策略进行分析,完善记者在采访中对技巧的运用,保证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采访时,有时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这时记者要有能够使他(她)开口的方法和技巧。艾丰同志说过:“记者的谈话和发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诱发式、激发式、自发式。”笔者从采访中体会到,还应  相似文献   

7.
从某个角度来看,采访是一种艺术。在这种艺术中,记者怎样和被采访者交流直接反映出了记者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的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记者采访技巧。所以说,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实现最优的交流沟通效果。对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和采访方式,以此来为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范玲 《记者摇篮》2005,(12):47-47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其实记者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采访需要怎样的技巧呢?采访时.记者应该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的位置上.抱着一种真诚的态度,和他们探讨生活中、工作中最关心的话题,才能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生疏、猜疑、不信任.使他们一吐为快。我们只有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人,用真诚、尊重、坦荡、智慧为自己的工作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9.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11.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生前说:“编辑记者要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还要有一批知心朋友,他们能帮助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论点,想出新点子。”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也说:“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信息、情况。做到这一步,你随时都可以找人交谈,人家非但不觉得麻烦,日久不见,他还想你哩!”在我几十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深感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采访作为记者职业的首要任务,几乎是每个记者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就要求记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被采访者敢于向采访者说“不”。无论记者还是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记者如果懂得一些采访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技巧,不但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也可以迅速找到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从而使采访成功。下面就来简单谈谈在采访过程中常用到的几项心理技巧。  相似文献   

1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5.
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难的主客观原因采访中,不少记者常常为抓不住一个重大题材,提不出一个重大的、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新问题而发愁或冥思苦想.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又最困难的技术.新闻实践表明,提问难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由于采访中记者要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7.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8.
面对采访人物如何获取自己想知又未知的信息,就需要在采访中运用一定的技巧。而人物专访,又是新闻采访中最见功力的形态,它记录的是记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对话过程,善用采访技巧的记者可以把一次人物专访做得水到渠成。面对不同的被访者,采访技巧仍然千差万别。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记者如何在做人物专访的节目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5,(4)
记者要记──评一种新闻采访现象文/中宣部新闻局刘祖禹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掏出本子做记录(这里且不说电视、广播、摄影记者,他们把各自手中的机器当作一个文字记者手中的笔和记录本;但是即便是“抱机器”的,也还不免经常要借力于笔和记录本...  相似文献   

20.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