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词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通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缸、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 ”,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用以借为“ ”,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 ”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自豪感、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代,人们著书作文都写在竹简上,写有文字的一片片竹简用牛皮绳联起来,首尾完整的诗文称为“篇”,很多篇诗文集在一起称为“册”。于是,“篇”就成了诗文的单位名称。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篇”这个单位多用于文章。每篇诗文都有起首,后来,人们又把一篇诗文称为“一首”。现在,我们只将诗称做“首”。“首”是诗歌最常用的单位名称。中国的诗历来有入乐的传统。入乐,必含于曲调,所以,诗又称为“曲”。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诗歌中,我们平时,是不会说“一曲诗歌”的。古代奏乐时,曲调…  相似文献   

3.
何光明 《学语文》2011,(4):65-65
在日常的阅读与教学中.时常碰到“沐”、“浴”、“盥”、“濯”、“洗”这几个字,就其意义是否一致,有何区别,我查阅了古书及有关资料,现整理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中有“贞男”一词,未见辞书收释,今释为“不与异性交媾的男人。”《太平经》中的“贞”的语义与一般辞书所释不同,特指自守其身,不与异性交合。《太平经》的“贞人”,指不与异性交媾的人,此义未见辞书收释。《太平经》中的“壮”,义为“疮”,即创伤及其导致的疮疡,用来比喻人们埋在地中的瓦石坚木等异物。《太平经》中的“大壮”,义为大疮,用来比喻埋在地中的异物。  相似文献   

5.
匈奴、单于、撐犂、祁连、阏氏、居次等词,是古匈奴语译音词。译音词的读音当与古匈奴语原音相对应。后世,汉字读音有变,但这些民族语译音词则应保持其原译字的读音不变。这是“译音词”的一大特性。若译音词不读其原译音,便失去译音词的职质及作用,不堪称之为译音词了。匈奴——古读“honɡ-nu”(洪奴),今误读作“xionɡ-nu”(兄奴);单于——古读“dan-wu”(丹乌),今误读作“chān-yü”(缠于);撐犂——古读“tanɡ-li”(唐犂),今误读作“chenɡ-li”(称犂);祁连——古读“tan-li”(谈犂),即“撐犂”(tānɡ-lī)、“登里”、“邓林”、“腾格里”之别译。今误读作“qi-lian”(齐莲);阏氏——古读“曷氐”(at-di急读,则为a-di=阿抵),今误读作“yan-zhi”(烟支);居次——古读“ɡu-zi”(姑子),别译为“股紫”,今误读作“jü-cì”(拘赐)。类似上述误读之译音词颇多,如:居延、姑衍、呼衍、渾邪、浑耶、昆邪、呼延、壶衍、握衍,虞衍、朐衍、屈射、五船,车师、姑师、恶师,龟兹、屈兹、苦叉、库策、库撤、苦先、库徹、库车,月氏、月支、禺氏、樾...  相似文献   

6.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终身教育理念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培养有实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各环节的全面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与时俱进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后动力。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和谐优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轮滑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和操作过程,通过高校轮滑课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序、思、练、组、诊”几个要素。在这些要素中,“序”,条件、“思”是关键、“练”是根本、“组”是调控、“诊”是反馈。我们只要合理运用好这些要素就能使整个教学环境得以改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以《敦煌愿集》所收材料为对象,用统计法定量分析了“並”、“并”、“併”三字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并”、“并”义别,“並”主要是“并列”义,“并”主要是“并且”义;“併”则可通“並”、“屏”、“病”、“秉”等字。这对敦煌写本的整理,以及传世献的校勘、《汉语大字典》的修订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鸟”字的点,表示眼睛;“卵”字的点,表示蛋黄蛋白;“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灭”字的横,表示覆盖火的东西;“雨”字的横,表示天;“旦”字的横,表示地;“引”字的竖,表示开弓;  相似文献   

11.
元代,在同一阶段内,有相同名称的路、州、县,而且分属不同行省。史书也不写明它是何省,觉得有必要加以区别。笔又发现另一特殊现象,往往把是“府”,是“州”的机构混写在“路”的行列中,而又把本是“路”一级构机“降”在“州”的队伍中,加以考证的。  相似文献   

12.
风、云、雨     
还是在中学时代,在长白山北麓的一个“三线”兵工厂里,三个如花少女,已经是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了,按姓名中间的一个字,她们亲昵地相互称为:风、云、雨。那时,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她们对未来的幻想和期冀,就像天上的白云,是那样的飘渺和高远。高中毕业,她们都被分到幼儿园做幼儿教师。后来,她们开始恋爱:“风”的男友聪明,“云”的男友帅,“雨”的男友高,她们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再后来,兵工厂下马,她们随着自己的丈夫各奔东西:“风”到了山东钢城,“雨”来到了齐鲁石化,“云”则北去了更遥远的三江平原的北疆厂。分…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地理方向除了东、西、南、北外,“阴”和“阳”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了: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如华山之北叫华阴。汉水之南日汉阴;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如衡山之南称衡阳,汝河之北谓汝阳。但是,人们对“左”“右”“表”“内”这些表地理方位的名词所指示的方向却不甚明了,给阅读文言作品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成为中学生解析文言练习的一大障碍。笔者不揣浅陋,试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01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16.
“算术”的名称在我国古已有之,“代数”和“几何”则是从西方算书中翻译得来的.从字源上看,“算”的古体之一是“筹”(sudn同算).“筹”下面的“弄”字表示计算之事并非容易,需“常弄而不误”.摆弄这套“笄”需要技术.于是就叫做“算术”.所以古时“算术”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运算术”,不像现在那样指一种具体的数学分支.  相似文献   

17.
叶叶红 《云南教育》2005,(17):45-47
“爱,是事业杠杆的支点”,即事业的成功无不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之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倾注自己的心血,才能潜心研究,锐意创新,才能做出成绩,获得成功。而“热爱”的前提又来自于对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即所谓“知之越深,爱之越切;爱之越切,干之越诚;干之越诚,效果越好”。在我担任的九年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认为,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桥梁,如果离开这个桥梁,  相似文献   

18.
一、以“博学”为基础 教师是以知识为“本钱”的人,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以“博学”为基础。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重视丰富教师的知识,陶冶教师的情操,营造一种“人人读好书,校园墨香浓”的良好环境。学校图书馆每年都要购入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文史哲等社会科学书籍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学校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重点书籍必读,一般书籍选读,某些专门类的书籍配合“青蓝工程”与“名师工程”指定部分教师阅读,同时要求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我们只有感受到哲学的“真”“善”“美”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20.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