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和谐教育作为整体,包括了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关系体现为辩证统一性。从静态看,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具有整体性;从动态看,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具有协调性。当前,推进和谐教育,需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把握和谐教育的前提;积极发展校园文化,涵养和谐教育的基础;提升校园和谐精神,增强和谐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和谐、人格和谐、发展和谐、身心和谐是大学生自身和谐的基本内容。大学生自身和谐是班级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班级和谐为大学生自身和谐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自身和谐、和谐班级对大学生自身和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学生自身和谐的和谐班级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爱华 《考试周刊》2009,(10):110-111
“和谐课堂”实际上应是教学中在各方面所追求的一种平衡。在英语教学中,和谐的构建体现在情感和谐、认知和谐与发展的和谐上。情感的和谐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认知的和谐是指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和谐,教学手段与教法、学法之间的和谐,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发展的和谐是指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差异的和谐、学生各项素质发展水平的和谐、教育的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社会和谐关键在执政党内首先要和谐,党内和谐具体表现为:理论和谐、思想和谐、组织和谐、制度和谐、情感和谐、作风和谐、外联和谐。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领导班子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管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队伍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利益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文化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等方面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和谐与失衡相伴而生,相对而言,二者相反相成并互根互易: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失衡合理存在的根由;失衡是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新的更高层次和谐借以实现的形式;和谐发展是和谐要素与失衡要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和谐发展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和谐发展的确定性来自和谐,不确定性则来自失衡。和谐乃失衡之承载体,而失衡是和谐的表达式。缺失了和谐则没有稳定性,离开失衡则没有灵动性。因为和谐,发展才有方向;因为失衡,发展才有动力。没有失衡的和谐与离开和谐的失衡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和谐发展视野下的和谐是包容失衡的和谐,失衡是指向和谐的失衡。因此,我们必须在和谐与失衡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找到和谐与失衡的最佳结合点,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基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建设和谐法治校园要紧紧把握主体和谐、内容和谐、客体和谐、机制和谐与目标和谐等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王学林 《教师》2008,(16):58-58
和谐,学生成长的平台;和谐,教师成长的动力;和谐,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管理不仅仅是事务的执行,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关注人、促进人的和谐管理才是最有效益的。和谐的社会呼唤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管理。营造和谐、追求和谐,和谐共生,共同成长,让管理奏出“和谐”的歌!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软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方面。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基础与前提,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对实现校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软环境具有相同要义,高度统一于和谐的内涵。文章通过从心理和谐与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出发,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措施,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才,和谐的人才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必须孕育在和谐的学校文化之中.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尊重生和谐,和谐促发展"的办学思想,即以尊重理念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课堂 我们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举。和谐课堂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和谐课堂的根本,生活化、人文化是和谐课堂的支撑,严格有序的管理是和谐课堂的条件。让我们努力践行和谐理念,共同创建和谐课堂,为创办和谐教育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的道德构建与和谐教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佳 《教育探索》2006,(1):79-80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的道德体系建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呈现诸多不和谐的现实状况。分析产生种种不和谐的成因,借鉴中外“和谐”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从而在“和谐”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青年道德构建是完全必要的。从宏观层面营造和谐的道德构建环境,包括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构建内容、和谐的构建方法、和谐的评价体系;从微观层面完善青年和谐的道德心理结构,包括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谐的道德实践能力、和谐的道德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3.
和谐校园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在创建和谐校园中,领导、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创建.其中,领导与教师关系和谐是关键,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是基础,校内外和谐是保证,以创新求和谐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阐述了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讨论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事业发展的和谐,再次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其中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创建和谐校园,要做到管理者内部层面和谐、干群和谐、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及学校与外部关系和谐.这样,才能营造一个人际和谐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和谐的过程性体现为从观念和谐到实践和谐、从局部和谐到整体和谐、从初步和谐到比较和谐再到高度和谐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和谐经济即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的因素进行治理,从而达到经济自身的动态协调和稳定发展的经济发展形态。经济活动是基本的人生活动,和谐经济是人生和谐的经济,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经济。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谐的劳动才能形成和谐的人生,和谐经济是劳动和谐的经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产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欲望不和谐,经济就不可能和谐,和谐经济即欲望和谐的经济。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包含着同与不同的张力。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和谐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历史画卷。唐朝贞观之治的和谐局面包括君臣关系和谐、官民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中外关系和谐。而这几个方面的和谐又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唐朝贞观之治和谐旋律中的最强音是以唐太宗为中心的君臣关系的和谐;调和官民关系,促成社会各阶层奏响和谐交响乐,是唐太宗的重要举措;民族关系的和谐,使各民族共同奏响天可汗的颂歌;当然,和谐的音律也有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德性的本质何以可能?首先,和谐的关系向度是和谐德性可以成立的前提;其次,和谐的内在性是和谐德性得以成立的关键;再次,和谐的系统性也是和谐德性成立的理论依据之一;最后,和谐的动态特征是和谐德性得以成立的标志.当然,和谐的可行能力特征也是它成为德性本质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